力,而不是大規模修建鐵路。
一九零三年四月,施利芬正式出任帝國陸軍參謀長。
這個任命極為關鍵,因為正是這位帝國陸軍參謀長為帝國陸軍制定了一份針對下一場戰爭的、極為詳細周密的戰略計劃,而且這份計劃也以他的名字命名,及馮承乾熟知的“施利芬計劃”。
眾所周知,這是一份進攻性戰略計劃,第一原則就是透過進攻打垮最主要的對手。
只是,施利芬並非天才,需要足夠的時間進行思索與衡量,要到兩年之後才會拿出這份直接影響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程序的戰略計劃。
此外,施利芬出任帝國陸軍總參謀長還有更加重大的影響。
在毛奇與瓦德西時代,帝國陸軍最大的問題就是兩線作戰。雖然毛奇與瓦德西都極為崇尚進攻,認為只有進攻才能取勝,但是在面臨法俄結盟威脅時,兩人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戰略防禦。
毛奇在擔任總參謀長的時候就明確提出,帝國要麼在西線防禦、要麼在東線防禦,戰爭初期得以防禦為主。瓦德西繼任帝國陸軍總參謀長之後,完善了這一戰略思想,並且著手在西線與東線構築戰略防線。
施利芬會把防禦放在首位嗎?
在一九零三年,很多人都認為,同為毛奇手下的施利芬也會像瓦德西那樣,把重點放在戰略防禦上。
顯然,馮承乾並不這麼看。
在馮承乾看來,施利芬是一個純粹的進攻主義者,肯定會把重點放在進攻上,而且會把希望寄託在一次決定性的戰略進攻上,即透過閃電般的戰略進攻,迅速打垮某個方向上的敵人,再移師其他戰線。
事實上,馮承乾也支援戰略進攻。
原因很簡單,帝國面臨的敵人在總體實力上遠遠超過了帝國,如果採取防禦戰略,帝國陸軍必定會疲於奔命,最終在消耗戰中敗下陣來。只有迅速打敗一個強大的敵人,帝國才有機會取得勝利。
帝國雖然在摩洛哥問題上吃了虧,但是收穫十分巨大。
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這場危機,讓施利芬等將領認識到了帝國陸軍的不足,也由此拉開了軍事革命浪潮。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