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轟炸機參與對英轟炸行動。只是當時雙方在一些細節問題上還存在分歧,比如中國空軍要求單獨組建作戰部隊,而且由中國空軍將領擔任最高指揮官,再設立一個聯絡處,負責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空軍進行協調。顯然,德意志第二帝國空軍持相反的觀點,即沒有必要為遠道而來的中國轟炸機設立單獨的作戰部隊,最多隻能提供單獨駐紮的空軍基地,而在指揮上,則由帝國空軍司令部統一調配。
當然,這些都是小問題。
最終,雙方都做了妥協,而且採用了與美英空軍相似的指揮協調方式,即中德空軍各負責半天的轟炸任務。
只是,中國空軍向歐洲派遣轟炸機部隊,已經是一九四三年下半年的事了。
在一九四三年上半年,中國空軍實際上還有大約兩千架重型轟炸機沒有派上用場。
當時,中國空軍甚至用這些轟炸機向部署在安達曼群島上的航空兵運送燃油與彈藥,承擔的是運輸任務!
顯然,中國空軍並不缺少重型轟炸機。
中國空軍沒有在西南太平洋戰場上投入多少重型轟炸機,主要就是後勤保障不到位。
當時,西南太平洋戰場上,總共只有三座正規機場能夠部署重型轟炸機,而其他的野戰機場都無法長期部署重型轟炸機。雖然這三座機場中的兩座就在港口附近,能夠較為方便的獲得油料與彈藥,但是這兩座機場,即霍尼亞拉與維拉港的機場,最多也只能容納兩百架重型轟炸機。
這還不是最主要的問題。
當時,這兩座機場上都駐紮了其他作戰飛機,特別是遠端巡邏機,因此實際可以部署的重型轟炸機還不到一百五十架。
缺乏部署場地只是問題之一。
關鍵還是在燃油與彈藥的補充能力上。
事實上,在發動攻打澳洲大陸的作戰行動時,中國海軍的海運力量並不強大,月運送量在一百五十萬噸左右。
按照中國陸軍在大陸戰場上的消耗速度,一百五十萬噸物資最多支援一百萬地面部隊。
當然,這還得算上留在後方的人員。
顯然,海軍根本沒有能力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