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來新的訊息。
看完電文,馮承乾坐了下來,然後把秘書叫進來,給那霸港發了一封詢問電報。隨後馮承乾給正在返回青島的特混艦隊也發了一封電報,提醒特混艦隊司令官魯志剛少將,戰爭已經爆發,特混艦隊全速返航。
半個小時後,海軍的主要將領陸續趕到。
當時,除了擔任特混艦隊司令的魯志剛少將、特混艦隊參謀長江興文准將、特混艦隊航空兵司令李向龍准將、特混艦隊航空兵參謀長宮振國上校無法到達之外,趕來的有中國海軍副司令張弘銘上將、中國海軍參謀長郭準安中將、中國海軍水面艦隊司令羅奉先中將、中國海軍潛艇部隊司令顧震晟少將、中國海軍裝備與後勤部司令楊曉明少將、中國海軍基地部司令龔鴻濤少將、中國海軍陸戰隊司令章衛宏少將與青島海軍基地司令馬超揚少將,總計八名將領。
顯然,這些人不是在收到訊息後才來到海軍司令部的。
按照馮承乾的安排,明天就將召開戰前會議,商討作戰計劃,因此這些將領在兩天前就已來到青島。
這下,用不著等到明天了。
等到最後一名將領趕到,張東強也把晚餐送了過來。看來,他也知道,這些遠道而來的將軍都沒有吃晚飯呢。
只是,這個時候,誰還有胃口?
“事情已經發生了,我們再擔心也沒用,所以先吃晚飯。”馮承乾顯得很鎮定,“等我們吃完飯,那霸那邊差不多也有新的訊息了。”
不用馮承乾吩咐,張東強就退了出去。
馮承乾帶頭吃晚飯,就算再沒胃口,其他將軍也不好多說什麼。
十五分鐘後,張東強回到司令辦公室,手上拿著一份有好幾頁的電文。
那霸港發來的,“直隸”號(即“拜仁”號)、“遼寧”號(即“巴登”號)戰列艦遭到重創,前者及時擱淺,後者則在錨泊點坐沉。“山東”號(即“德夫林格”號)、“山西”號(即“呂佐”號)與“河北”號(即“興登堡”號)也受到創擊,“山東”號在規避轟炸的時候撞上了碼頭,艦首嚴重損毀;“山西”號在碼頭旁座沉,艦尾嚴重損毀;“河北”號受損較輕,只有左側部分艙室進水。此外,還有數艘艦船被炸沉。基礎設施方面,三座油庫中的兩座被炸燬,正在施工的大型船臺被炸燬,三條主要碼頭遭到破壞,那霸港司令部大樓也被炸燬。
後來,馮承乾才瞭解到,戰艦的受損程度與當時的情況有很大的關係。
五艘主力艦中,兩艘戰列艦沒有靠上碼頭,而是在深水區錨泊,並且準備在六月六日離開那霸港。主要就是,那霸港沒有為這兩艘戰艦提供維護的能力,因此兩艘戰艦準備前往黃埔港。三艘戰列巡洋艦靠在碼頭旁邊,正在補充油水。所幸的是,補給工作在下午五點半就結束了,而且基地人員嚴格按照守則進行操作,在補給結束之後,關閉了通往碼頭的燃油輸送管道。正是如此,這三艘戰艦才沒有遭到更加嚴重的破壞。至於基礎設施,日軍肯定是有選擇xìng的進行了轟炸。
當然,有一點不可否認,即中國海軍僅有的五艘主力艦都喪失了作戰能力。
在任何人看來,這個打擊十分致命。
只是,馮承乾似乎並不覺得痛心,或者並沒認為中國海軍在遭受了突然襲擊之後,已經喪失了作戰能力。
事實上,其他將領也有類似的觀點。
經過中日戰爭,中國海軍將領對未來海戰都有明確認識。甚至可以說,當時中國海軍在戰術思想上最為先進。當然,這也有馮承乾的功勞,因為正是他的灌輸,才讓所有高階將領相信,未來主宰海洋的不是戰列艦,而是航母。
從這一點來看,日本海軍的偷襲行動根本沒有達到目的。
要知道,中國海軍的四艘航母都不在那霸,其中“大鵬”號在上海進行服役後的第一次現代化改裝,主要就是加高機庫與加強飛行甲板,以便搭載更高更重的艦載機,另外三艘則在特混艦隊裡面。
只要這四艘航母在,中國海軍就能反敗為勝。
問題是,如何反敗為勝?
顯然,對大家來說,這都是一個難題。
雖然在此之前,馮承乾已經制訂了作戰計劃,但是現在看來,之前制訂的計劃肯定用不上了。
有趣的是,馮承乾最初制訂的計劃,與日本海軍在這一天做的事情幾乎如出一轍。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馮承乾也打算以偷襲的方式發動戰爭,爭取在開戰的那一刻就打垮日本海軍,不給日本海軍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