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希望成功。
要知道,如果法國集中兵力發動一場閃擊戰,只要能夠在幾個月內得手,就有望在德意志第二帝國完成動員之前將其擊敗。
後者,就要被動得多了。
事實上,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主要原因就是打得過於保守,在開戰後就喪失了主動權,而導致法軍作戰保守的主要原因,就是法國從上自下都認為,必須得到來自外界的援助,法國才能擊敗德意志第二帝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證明,來自英國的援助並不可靠。
原因很簡單,英國的影響建立在海權之上,只要喪失了海權,英國別說援助他國,能否自保都是個問題。
受此影響,在法軍中,進攻思想盛極一時。
可惜的是,以戴高樂為代表的法國裝甲兵並沒掌握法軍的大權,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同樣證明了進攻並非萬能的戰爭手段。
法國在一戰中傷亡數百萬軍人,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就是法軍盛行進攻致勝論,認為只要進攻就能擊敗敵人。結果就是,在戰爭的第二年,即德意志第二帝國把重點轉向東方,集中兵力打擊俄國的時候,法軍在西線戰場上損失了兩百多萬官兵,而且絕大多數都是在進攻中陣亡。可惜的是,如此巨大的傷亡,並沒給法國帶來勝利,還為法國在後來戰敗投降埋下了禍根。
說得不客氣一點,正是“進攻致勝論”葬送了曾經稱霸歐洲的法蘭西陸軍。
受此影響,大戰之後,一些不那麼熱衷於進攻的將領掌握了法軍大權,其中典型代表就是在防禦巴黎時戰敗的貝京元帥。
雖然貝京已經退役,但是他在法軍中的影響力無人能及。
當然,堅持防禦的,只是貝京這些老將。在法軍的年輕軍官中,進攻思想仍然佔據著主要地位。
這樣一來,法軍中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