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0部分

第一時間參戰,再好的作戰計劃都派不上用場。要知道,紅俄不受柏林和約限制,其軍隊規模在三百萬以上。如果這三百萬俄軍全部湧向德意志第二帝國,那麼德軍就得把三分之二的兵力用於東線,也就不可能按計劃擊敗法國。

可以說,阻止紅俄參戰是迅速擊敗法國的關鍵因素。

為此,德意志第二帝國採取了兩條策略。一是拉攏中國,讓紅俄不敢把全部兵力用在歐洲戰場上。二是在外交上分化法國與紅俄,盡力在兩國間製造矛盾與不信任,從而讓紅俄有所顧慮。

前者,已經辦到了。

馮承乾還沒回到中國,吳鐵生(在離開總統府後,他依然是中國陸軍司令)就命令駐紮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七十萬陸軍展開動員,並且決定在三月份舉行一場大規模軍事演習,預計投入百萬兵力,動用二千二百輛坦克與一千五百架作戰飛機。此舉,必然能夠讓紅俄瞻前顧後,而不敢貿然向德意志第二帝國開戰。

要知道,這一百萬中國大軍可不是吃素的。真要打起來,幾個月內就能掃dàng紅俄的遠東地區。

後者,德意志第二帝國正在做最後的努力。

三月,德意志第二帝國外長赫爾岑多夫秘密訪問莫斯科,與紅俄外長進行了長達數天的秘密談判。

赫爾岑多夫回到柏林的時候,帶著一件意義重大的利益:德俄友好條約。

當然,只是一份草案。

這份意義重大的條約中明確提到,德意志第二帝國與布林什維克俄國為友好國家,雙方均不得在任何情況下相對方發動進攻。

雖然沒有人指望透過這份條約來阻止紅俄的百萬大軍,但是紅俄肯在這個時候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簽署友好條約,足以讓帝國高層相信,紅俄不會在短期內攻打德意志第二帝國,也就可以放手對付法國了。

當時,紅俄簽署這份條約的原因非常複雜。

一是紅俄不大相信法國的軍事實力,即認為法國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對手,因此跟隨法國向德意志第二帝國宣戰,肯定佔不到多大的便宜。要知道,到一九四零年初,法國陸軍總兵力還不到一百萬呢,而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陸軍總兵力已經在向四百五十萬靠齊了,真打起來,法國確實佔不到便宜。

二是紅俄還沒有與日本簽署軍事同盟條約,或者說談判還沒有結束,因此對法國拉攏日本的做法較為反感,認為日本加入同盟集團之後,會降低自身的地位,從而使國家利益受到影響。當時,紅俄與日本的主要矛盾就集中在南千島群島上,即紅俄希望日本能夠歸還這些在日俄戰爭期間佔領的島嶼,而日本則希望紅俄承認這些島嶼為日本所有,以此替紅俄分擔來自中國的軍事壓力。

三是英國向法國靠攏,讓紅俄當局非常不安。主要原因不是英國不夠強大,而是在紅俄當局看來,隨著英國加入,就不再是一場歐陸戰爭了,而是一場世界大戰,而紅俄不大可能在這場世界大戰中成為世界大國,甚至會因為英國、美國等強國加入,而使紅俄在歐洲的利益受到影響。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即紅俄還沒有做好戰爭準備。

雖然當時紅俄擁有歐洲、乃至世界上規模最為龐大的陸軍,正規軍的總兵力就超過了三百萬,裝備了近萬輛坦克、數萬門火炮,還擁有數千架作戰飛機,但是紅俄的軍事力量並不像資料這麼龐大。原因很簡單,就在四年前,即一九三六年,紅俄當權者斯大林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搞了一場為期三年的大清洗,超過三分之二的高階將領、百分之六十的高階軍官不是被殺害就是被流放,紅俄軍隊幾乎分崩離析。直到一九三九年,大清洗結束,紅俄軍隊才開始進行人事重建。顯然,在一九四零年初,紅俄軍隊的內部問題依然十分嚴重,官兵士氣極為低落。

這些因素集中到一起,自然使紅俄當局認為暫時跟德意志第二帝國簽署友好條約,對紅俄更加有利。

說白了,紅俄當局也希望德意志第二帝國首先攻打法國,從而消耗帝國的戰爭潛力,而紅俄則可以在德法兩敗俱傷的時候坐收漁利,用最小的代價擊敗德意志第二帝國,稱霸歐洲大陸。

有趣的是,法國當局也有類似的想法……RQ!。

第五十四章 最後的和平

最初的時候,法國與紅俄結盟是非常無奈的選擇。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不管是戰勝的德意志第二帝國、還是戰敗的法國與英國,都把布林什維克運動當成洪水猛獸。這也可以理解,布林什維克份子把資本家、貴族、帝王都當成了階級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