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更理智,沒有急著建造“阿拉斯加”級,而是在大型巡洋艦與快速戰列艦之間做了權衡。當然,最終美國海軍選擇了作戰能力更加全面、戰鬥力更加強大、同樣適合扮演防空戰艦角sè的快速戰列艦,並且由此發展出了“南卡羅來納”級與“依阿華”級戰列艦。至於用來與“北京”級對抗的“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直到大戰的第二年才開工建造,並沒趕上大戰中最關鍵的幾場海戰。
有趣的是,受到影響最大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
第四十四章 你追我趕
雖然在大戰結束後,德意志第二帝國把兩艘’,拜仁……級戰列艦、三艘“德夫林格”級戰列巡洋艦與“柏林”號大型巡洋艦贈送給了〖中〗國,但是已經開工建造“馬肯森”級快速戰列艦與“慕尼黑”級戰列艦,噸位總量超過了“華盛頓條約、,上限(“慕尼黑”級最終因此而被拆毀,只有四艘“馬肯森”級完工),無法繼續建造主力艦。受此影響,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最先盯上大型巡洋艦。
在一九三八年前,也就是條約時期,德意志第二帝國利用“華盛頓條約”中的漏洞,建造了三艘設計排水量為一萬噸、標準排水量超過一萬二千噸的“德意志”級裝甲巡洋艦。只是這三艘戰艦拖到一九三三年才服役,初期配備的是兩座三聯裝二百毫米炮塔,在一九三八年換成了兩座三聯裝二百八十毫米炮塔,一舉由重巡洋艦躍升為大型巡洋艦,成為典型的次主力艦。
更重要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在一九三五年就開工建造了兩艘“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為了繞過“華盛頓條約”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宣稱這是兩艘裝甲巡洋艦,設計排水量只有一萬噸,而實際標準排水量超過了三萬噸。因為受到了條約的嚴格限制,所以這兩艘戰艦的建造進度十分緩慢。直到一九三八年才建成,而此時“華盛頓條約”已經因為英國與〖日〗本不肯續約而作廢。
由此可見,在條約時期,德意志第二帝國十分重視大型巡洋艦。
到了後條約時期,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依然重視大型巡洋艦。
一九三八年,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開工建造兩艘“俾斯麥”級戰列艦與三艘“約克”級戰列巡洋艦之外還決定在一九三九年開始建造標準排水量在兩萬噸左右,配備九門二百八十毫米主炮的大型巡洋艦。
當然,這也並非完全跟〖中〗國海軍有關。
“華盛頓條約”作廢後,英國皇家海軍與〖日〗本海軍首先發力。前者在一九三八年就提出建造“喬治五世,…級戰列艦,而〖日〗本海軍則啟動了“大和”級的建造工作緊接著英國皇家海軍又拿出了“前衛”級與“獅”級戰列艦的設計方案,而這兩種排水量超過四萬噸的戰列艦都將配備十六英寸艦炮。大西洋對岸,美國海軍的發展更有力,在首先啟動了兩艘“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的建造工作之後,又決定建造四艘“南達科他”級與八艘“依阿華”級快速戰列艦,用來取代所有在一戰期間建造的老式戰列艦,而這三種戰列艦全都配備了十六英寸主炮。到一九三九年美國海軍甚至拿出了“méng大拿”級的設計方案,並且針對〖日〗本海軍為“大和”級配備十八英寸主炮也用上了同口徑主炮。更重要的是“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的設計方案也在這一年曝光。
這下,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的日子不好過了。
雖然當年希佩爾就率領艦隊訪華,與〖中〗國海軍簽訂了“攻守同盟協議”並且與〖中〗國海軍明確劃分了職責範圍,但是〖中〗國海軍只需要面對西太平洋上的〖日〗本海軍,而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卻要同時面對英國皇家海軍與美國海軍甚至還得盯住快速復興的法國、以及野心勃勃的紅俄海軍。
顯然,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跟對手比拼建造主力艦,必然落於下風。
要知道,僅論工業實力,美國就超過了德意志第二帝國,而美英法相加,工業規模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三倍!
也就是說德意志第二帝國肯定會輸掉這場海軍軍備競賽。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會輸掉未來的海戰。
要想在未來的海戰中取勝,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必須另闢蹊徑,而不是以傳統的方式與對手競爭。
正是如此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才開始建造航母,以及掩護航母的大型巡洋艦。
問題是“德意志”級太小了,而且航速只有二十六節,難以伴隨航母作戰,也難以為航母提供有效的防空掩護。“沙恩霍斯特”級非常理想,但是太大、也太貴了,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