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再次被炸彈擊中。只是,這次爆炸是由洩露的航空汽油引發的。準確的說,是由航空汽油產生的油氣在艦體內部富積引發的。在遭到轟炸之前,“赤城”號上的航空人員正在為停留在機庫內的十多架“零”戰補充燃油,準備送上飛行甲板。戰鬥打響的時候,負責為戰機加油的人員忙中出錯,沒有關閉航空汽油輸送管道的閥門。在接下來的十多分鐘內,至少洩露了好幾噸航空汽油,而這些汽油在機庫與艦體內揮發成了油氣。別忘了,現在是九月,也就是北半球的初秋,而戰場在亞熱帶,清晨的氣溫在二十六度以上。
這次猛烈的爆炸,直接決定了“赤城”號的命運。
根據戰後對“赤城”號的殘骸所進行的考察,以及當時一些中國戰機用航空照相槍拍下的照片,在大爆炸發生之後,“赤城”號的首部甲板被全部拋飛,艦首完全變形,連艦島前方的兩座高射炮炮塔都被炸飛了。
只是,這還不是最大的災難。
原因很簡單,因為只有前方的升降機能夠使用,所以準備送上飛行甲板的戰鬥機全部集中在機庫前方。事實上,這也是導致汽油洩露的主要原因。正常情況下,前方的升降機是用來回收戰機的,即把降落到航母上的戰機送回機庫,而後部的升降機用來提升戰機,即把戰績從機庫送上飛行甲板。如此一來,在設計上,機庫內的加油點全部集中在後面,而且有專門的保護設施。如果要為機庫前方的戰鬥機加油,就得用上輸油軟管,而這條管道有前後兩個閥門。也正是如此,大爆炸才發生在戰艦前端。
第二次爆炸發生在戰艦後部。
這次,引爆的不是油氣,而是停放在飛行甲板上的那些戰機上的彈藥、以及戰機油箱裡的汽油。
戰機停放在飛行甲板上,必須用鋼索緊固,以免在航母進行機動的時候晃動。
問題是,在戰鬥中,肯定得首先保護航母,而不是保護航母上的戰機。中國海軍的作戰守則中就有明確規定,即在交戰的時候,所有停放在飛行甲板上的戰機都不得裝填燃油與彈藥,如果已經裝填燃油與彈藥,則要在第一時間拋棄掉,也就是推入海中,以免航母在中彈後殉爆。(全文字電子書免費下載)
當然,日本海軍也有類似的規定。
可惜的是,“赤城”號上的航空人員並沒有按照規定操作,而下令禁止拋棄戰機的正是南雲忠一。
根據日本海軍的作戰記錄,當時南雲忠一似乎認為“赤城”號受到的威脅並不大。
顯然,這與前兩輪不成功的攻擊有很大的關係。要知道,就在十分鐘前,二十四架俯衝轟炸機都沒能奈何“赤城”號,緊接著又有八架魚雷攻擊機在距“赤城”號二十公里之外被擊落。正是如此,南雲忠一才認為,第三批進入的十二架俯衝轟炸機根本不可能對“赤城”號構成威脅。
總而言之,在最需要的時候,“赤城”號沒有拋棄行同炸彈的戰機。
第二次大爆炸來得更加猛烈,而且造成的破壞更加嚴重。要知道,“赤城”號飛行甲板尾部整齊的擺放著近三十架攻擊機與轟炸機,而且這些戰機都裝滿了燃油、掛好了魚雷與炸彈。
每一次爆炸,都等同於被一枚炸彈直接命中。
結果可想而知。
“赤城”號在十點三十四分中彈,在十點三十六分發生第二次大爆炸,在十點三十八分就被烈火吞沒了。
十點四十分,“赤城”號的艦長下達了棄艦令。
雖然南雲忠一打算與航空戰隊的旗艦一同殉國,但是他沒能如願以償,被幾名參謀軍官搶行送上了“愛宕”號派來的救生艇。
十點四十四分,在火勢完全失控之後,“赤城”號上發生了第三次大爆炸。
這次爆炸在艦體內部,爆炸點就在航空汽油艙附近。顯然,流火燒燬了汽油艙上的一些易損部件,導致汽油洩露。
十一點不到,“赤城”號上發生了第四次大爆炸。
這次,爆炸的是彈藥庫。
在第四次大爆炸後大約十分鐘,“赤城”號就斷裂成兩截,最終在十一點過六分左右沉入大海。
因為沉沒得過於迅速,所以至少有七百多名官兵沒能逃生。
當然,陣亡的“赤城”號官兵中,有很大一部分死於四次大爆炸,大部分倖存官兵都及時逃離了即將沉沒的戰艦。
“赤城”號沉沒的時候,聯合艦隊航空戰隊離覆滅也不遠了。
緊隨“赤城”號遭到打擊的是體型同樣龐大,同樣是由主力艦改造而來,並且參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