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3部分

了這一點,日本海軍才不那麼重視破交作戰。

說白了,根本沒有可供日本潛艇去破壞的戰略航線。

此外,不管是黃海、東海、還是南海,都是中國海軍的勢力範圍,而且周邊地區與大量中國的海軍基地,日本潛艇進入這些海域執行破交任務,風險非常大。更何況,中國海軍已經開始應用飛機執行反潛任務。在大戰爆發之前,中國海軍就裝備了雙發反潛巡邏機,而且為部分反潛巡邏機配備了對海搜尋雷達。此外,在黃海、東海還可以用噸位較小的艦艇執行反潛任務,不會佔用作戰艦艇。

當時,還有一個較為突出的因素,即中國的海運船隻噸位都偏小,萬噸級貨輪的數量還不到五十艘,大部分都是排水量在五千噸以內的中小型貨輪,其中兩千噸以內的小型貨輪佔了總噸位的百分之六十。顯然,用潛艇去對付這些小型貨輪,即便伏擊成功,收穫也不會大到哪裡去。

這些因素結合到一起,日本海軍自然對破交作戰沒有多大興趣了。

在日本海軍看來,與其為了擊沉幾艘小型貨輪讓潛艇去冒險,還不如讓潛艇去大洋上等待擊沉主力艦的機會。

結果就是,大戰爆發前,日本潛艇的主要訓練科目就是用魚雷攻擊主力艦。

由此,還產生了一個影響,即日本潛艇的噸位普遍偏大,擁有很強的續航力,而且能夠裝載足夠多的魚雷。當時,日本潛艇的噸位普遍在一千五百噸以上,一些專門用於遠洋作戰的還超過了兩千噸。

相對而言,中國潛艇就“寒酸”得多了。

大戰爆發時,中國海軍以近海小型潛艇為主,噸位都不到一千噸,其中數量最多的“刀魚”級只有五百四十噸,即便是為數不多的遠洋潛艇,噸位也在一千二百噸以內,其中最大的“魟”級只有一千一百六十噸。

當然,不是中國海軍不想要大型潛艇,而是造不出來。

要知道,中國海軍的頭號敵人不是日本海軍,而是太平洋對岸的美國海軍。如果考慮到今後與美國作戰,大型潛艇顯然更有價值。

可惜的是,直到一九三八年,中國造船廠才掌握了建造遠洋潛艇的技術。

可以說,如果不是從德意志第二帝國訂購與引進了一批遠洋潛艇,在大戰爆發時,中國海軍能夠派往西太平洋作戰的潛艇不會超過四艘,即在一九三八年底開始建造,從一九三九年六月底開始服役的四艘“魟”級。

正是沒有能力建造大型潛艇,所以在一九三八年之前,中國建造的全是小型潛艇。

只是,在戰術上,中國海軍更懂得潛艇的價值。

當然,這也與中國的處境有關,或者說與潛在的敵人有關。

道理很簡單,日本是一個典型的島國,與英國極為相似,海上航線關係到了日本的生死存亡。甚至可以說,只要海上航線被切斷,即便本土沒有遭到攻擊,日本也會在戰略封鎖下戰敗。

要知道,日本連糧食都不能做到自給自足。

如此一來,中國海軍自然更加重視破交戰,也就更加需要潛艇去切斷日本的航線,從戰略層面上打擊日本。

顯然,中國與日本的關係,跟德意志第二帝國與英國的關係極為相似。

事實上,這也是中國海軍師法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把潛艇當做破交作戰主力看待的主要原因。

可惜的是,中國海軍的潛艇部隊不夠強大。

雖然在大戰爆發的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的潛艇部隊也不夠強大。主要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擊敗英國的不是潛艇,而是公海艦隊,所以在大戰後,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不是很重視潛艇。大戰爆發的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總共只有五十七艘潛艇,其中只有二十二艘是遠洋潛艇。但是與之相比,中國海軍潛艇部隊的差距依然明顯,當時只有十二艘遠洋潛艇。

也正是這十二艘遠洋潛艇,在大戰初期發揮了誰也沒有想到的作用。

到八月底,日本海軍不得不像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英國學習,組建運輸船隊,並且動用反潛戰艦為商船護航。

可惜的是,日本海軍的護航戰術並沒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

前面已經提到,日本海軍其實沒有合格的反潛戰艦,即便是專職反潛的驅逐艦,也沒有足夠強大的反潛戰鬥力。

更何況,日本海軍一直不太重視反潛作戰。

到八月底,中國潛艇在取得了幾沉數十艘日本商船的戰績後,竟然沒有損失一艘潛艇!

要知道,這幾乎是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