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4部分

的變化,改變了他的想法。

六點五十九分“路易特bō爾德親王”號在堅持了四十多分鐘之後,終於扛不住了。在艦首幾乎被海水淹沒,艦體左傾達到十一度的時候,艦長不得不服從希佩爾下達的命令,下令向左轉向,脫離了戰鬥序列。最終,這艘被十七枚三百零五毫米以上口徑穿甲彈、以及近百發一百五十二毫米炮彈擊中的戰艦沒能回到威廉港,在返航途中因為損傷極為嚴重,被迫於五月七日自沉。

“路易特bō爾德親王”號脫離戰鬥序列,意味著第二戰列艦分隊能夠往前壓了。

在貝蒂看來,只要再堅持一陣,他就能取得勝利。!。

第一百二十七章 不支

貝蒂確實很主動,也很希望打一場勝仗,但是做出了錯誤判斷。

不可否認,堅持一陣,確實有可能取得勝利。問題是,公海艦隊在這場戰鬥中的表現明顯好於大艦隊,而且希佩爾也打得十分積極主動,並沒有給貝蒂多少重要的是,僅僅少了一艘戰列艦,對公海艦隊的影響並不大。

甚至可以說,希佩爾甚至不需要為此調整交戰順序。

“路易特bō爾德親王”號退出戰列後,馮承乾調整了第二戰列艦分隊的交戰秩序。

按照他的命令“國王阿爾伯特”號與“皇后”號分別把炮口轉向“海王”號與“阿爾庫金”號,只由“德皇”號與“腓特烈大帝”號對付“伊麗莎白女王”號,以此保持以多打少的態勢。

此外,這欄也能減輕前責四艘戰列艦的壓力。

很快,馮承乾的調整就收到了效果。

七點過四分“伊麗莎白女王”號的最後一座炮塔被擊毀,在喪失戰鬥力後,該艦主動轉向脫離。

雖然英國皇家海軍戰後宣稱,當時是貝蒂下令讓“伊麗莎白女王”號撤退,但是貝蒂後來在其回憶錄中提到,他並沒有命令“伊麗莎白女王”號撤退,是該艦的艦長在沒有得到艦隊司令同意的情況下,擅自脫離戰鬥序列。英國皇家海軍事後為了顏面,才宣稱是貝蒂下達的命令。

當然“伊麗莎白女王“號的艦長沒有做錯。

在肷離戰鬥序列的時候“伊麗莎白女王”號的進水量已經超過一千五百噸,而且為了保持平衡,還向右側艦體注入了大約八百噸海水,總進水量超過了兩千噸。該艦的最大設計進水量不到三千噸。也就是說,如果再進水七百噸“伊麗莎白女王”號就算沒被擊沉,也有可能在返航途中沉沒。

再說了,如果大艦隊戰敗“伊麗莎白女王”號又沒能提前撤走,就肯定逃不掉。

事實上,也正是因為提前脫離戰鬥序列“伊麗莎白女王”號才在當天晚上避開了四處搜尋的德艦,在兩天之後回到斯卡帕灣。如果“伊麗莎白女王”號與大艦隊一同撤退,很有可能在當晚被追上。

隨著“伊麗莎白女王”號脫離戰鬥序列,戰況變得對大艦隊極為不利。

戰列最前端,四艘“國王”級戰列艦以兩倍於敵的優勢,壓制著大艦隊第一戰列艦分隊剩下的兩艘戰列艦。戰列中部“德皇”號與“腓特烈大帝”號在迫使“伊麗莎白女王”號脫離戰鬥序列之後,主動降低航速,與“皇后”號、“國王阿爾伯特”號會合,一同對付大艦隊的第二戰列艦分隊。雖然德艦隻有四艘,但是“德皇”號與“腓特烈大帝”號幾乎沒有損傷“皇后”號還有三座炮塔在開火“國王阿爾伯特”號也有兩座炮塔能用,總共有三十九門主炮,而大艦隊第二戰列艦分隊的六艘戰列艦,只有六十四門主炮,而且只有五十六門還能開火。如果把雙方的命中率算上,英艦在火炮數量上的優勢就被抵消掉了。此外,四艘德艦氣勢如虹,可以說是越打越勇猛,而大艦隊在連續遭到重創之後,在氣勢上已經遠遠比不上公海艦隊了。戰列後方,大艦隊的優勢也不夠明顯,第三戰列艦分隊並沒在對戰中獲得絕對優勢。

此時,還有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即雷德爾率領的偵察分隊。

七點不到,雷德爾就完成了最重要的使命,即迫使漢密爾頓帶著“虎”號等三艘戰列巡洋艦撤離戰場。

正是如此,七點十分之前,雷德爾就率領偵察分隊趕了回來。

按照希佩爾的命令,雷德爾的主要任務是纏住大艦隊的第四戰列艦分隊,讓那六艘艦齡較老的戰列艦無法發揮出作用。

顯然,希佩爾高估了這六艘戰列艦。

在最初近一個小時的戰鬥中,大艦隊第四戰列艦分隊就沒有發揮多大的作用,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

不是這六艘戰列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