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提爾皮茨的部署,所有執行破交任務的戰艦都轉移到了基爾港,編為遠洋艦隊,由斯佩中將指揮。這麼做,主要就是減輕公海艦隊的作戰負擔,讓馮承乾專心對付大艦隊。
馮承乾的目的極為明確:阻止新艦隊回到英國本土。
到這個時候,大艦隊與公海艦隊基本上恢復了元氣。在斯卡帕灣內,能夠出海作戰的主力艦已經達到二十一艘,即十八艘戰列艦與三艘戰列巡洋艦,其中一艘是三月份才建成服役的“厭戰”號。公海艦隊這邊,主力艦為二十艘,即十五艘戰到艦與五艘戰列艦,其中旗艦是四月初才服役的“拜仁”號。
顯然,大艦隊與公海艦隊的實力旗鼓相當。
如此一來,如果算上新艦隊的八艘戰列艦,大艦隊就將超過公海艦隊,而且獲得絕對的兵力優勢。
甚至可以說,公海艦隊再也不可能超越大艦隊。
毫無疑問,這是馮承乾、帝國海軍、乃至德意志第二帝國都無法接受的結果,也就必須阻止新艦隊返回英國本土。
只是,馮承乾沒有把問題看得這麼簡單。
不管是打擊大艦隊、還是對付新艦隊,目的都是一樣的,即阻止英國皇家海軍再次獲得兵力上的絕對優勢。如此一來,打擊大艦隊與攔截新艦隊就沒有什麼區別了,都能達到這個目的。
正是如此,馮承乾在率領公海艦隊出港之前,制訂了兩份作戰計劃。
一份針對即將橫跨北大西洋的新艦隊,另外一份則針對很有可能前去接應的大艦隊。
從軍事上講,馮承乾更希望與新艦隊交戰,因為他可以用公海艦隊的二十艘主力艦毫無懸念的擊敗、甚至是全殲新艦隊,而且不會因此喪失作戰能力,也就能夠繼續對大艦隊保持較高的壓力,使英國皇家海軍難以在短期內解除帝國海軍的全面封鎖。可是在政治上,迎戰大艦隊的意義更加重大。
既然不好選,馮承乾也就沒有做出選擇,而是決定先看看情況再說。
公海艦隊出海,沒有什麼秘密可言。
五月五日凌晨,在獲得確切訊息之後,復出再次擔任大艦隊司令官的傑利科就登上了旗艦“伊麗莎白女王”號,率領大艦隊出發了。
雖然勞合一喬治給他的任務是去攔截公海艦隊,但是傑利科非常清楚,如果在北海與公海艦隊決戰,他佔不到半點便宜。只前的數次海戰已經證明,在北海這個“小澡盆”裡,公海艦隊的表現優於大艦隊。
要想打敗公海艦隊,就得抓住公海艦隊的弱點,打一場對大艦隊有利的海戰。
現在,傑利科手裡正好有這樣的機會。
關鍵就是,公海艦隊有一個十分明顯的弱點,而且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根本無法彌補與解決這個弱點。
這就是,公海艦隊的主力艦的續航能力都嚴重不足,而且在比大西上沒有海軍基地!!。
第一百三十八章 深入大洋
公海艦隊“tuǐ短的問題一直存在,而且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吃大戰爆發前,帝國海軍只有一個主要使命:挑戰與擊敗英國皇家海軍。因此帝國海軍的所有主力艦在設計的時候都有極為明確的針對xìng,在戰術上只考慮在北海作戰,沒有考慮過長期在大洋上作戰。原因也很簡單,如果帝國海軍不能在北海擊敗英國皇家海軍,就不可能深入大洋。如此一來,也就沒有必要把噸位浪費在續航力上,用在增強火力、加強防護與提高航速上的意義更加重大。
可以說,續航力不足,幾乎是帝國海軍主力艦的通病。
在六級戰列艦與三級戰列巡洋艦中,續航力最大的也不到八千海里,而續航力最短的只有五千海里。
這是個什麼概念?
五千海里的續航力,意味著這艘戰艦最多隻能到離港口兩千海里的地方作戰,而八千海里的續航力,也只能到三千五百海里外作戰。也就是說,當時帝國海軍沒有一種戰列艦具備垮北大西洋作戰的能力,甚至到北大西洋中部海域活動也十分勉強,大多隻能在北海、以及北海附近活動。
事實上,英國皇家海軍的部分主力艦也有類似的問題。
比如,新建的“復仇”級就只有四千五百海里的續航力,而“鐵公爵”級在十節航速時的續航力還不到八千海里“愛爾蘭”號、“阿爾庫金”號等為他國建造的戰列艦的續航力都在五千海里以內。
問題是,英國皇家海軍有一個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所不具備的條件。
這就是,英國皇家海軍有大量的海外軍事基地,英國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