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的b…17在一九三五年就實現了首飛,雖然美軍最初沒有選擇這種今後將成為美軍在大戰期間產量最大的四發遠端轟炸機用來取代老舊的b…10,但是卻對其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此後,美國陸軍航空兵分兩次,向波音公司訂購了十多架b…17a與三十多架b…17b。一九四零年,安裝了功率更大的發動機的b…17c問世,並且立即獲得了來自英國皇家空軍的訂單。此後,波音公司根據歐洲戰場反饋回來的資訊,對b…17c進行了改進,誕生了第一種量產型,即b…17e,並且在一九四一年就生產了數百架,只不過大多提供給了英國皇家空軍。到美國參戰的時候,b…17系列轟炸機的產量已經接近一千架,而且在美國參戰之後,月產量就突破了兩百架。到一九四二年初,b…17的總產量已經超過了兩千架,其中大部分在美軍中服役。
問題是,美軍的b…17主要在歐洲作戰,即部署在英國。
當時,美軍也認為,b…17不太適合在太平洋戰場上作戰,主要是其作戰半徑偏短,難以進行長途奔襲。
此外,這也與b…17在歐洲戰場上的慘重損失有關。
美國參戰之後,美國陸軍航空兵成了對德轟炸的主力。到了一九四二年,美國與英國在對德轟炸上採取了分工合作的方式,即美軍主要負責晝間轟炸,英國皇家空軍則主要在夜間活動。
更要命的是,美軍當時沒有合適的護航戰鬥機。
雖然p…51a在美國參戰之前就已實現量產,但是美國陸軍航空兵很快就發現,因為發動機上的欠缺,這種戰鬥機的中高空效能並不理想,甚至可以說是非常糟糕,根本不適合擔任護航任務。
要知道,重型轟炸機大多在中高空活動。
至於更換了發動機之後的p…51b,當時還沒有問世呢,最快也要到一九四三年才能開始量產。
其他的戰鬥機,則都存在航程不足的缺陷。
也就是說,美軍轟炸機在白天轟炸德意志第二帝國本土的時候,根本得不到戰鬥機的有效掩護,護航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