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5部分

問題是有一點是不容質疑的。

這就是,如果採取東進戰略,〖中〗國海軍確實有很大的希望在一九四四年底之前打贏太平洋戰爭。

從戰略上講,打贏太平洋戰爭,已經為〖中〗國打贏整場戰爭奠定了最為堅實的基礎。

對美國海軍來說,被趕出太平洋之後,要想重返太平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道理非常簡單,〖中〗國軍隊在奪取了夏威夷群島之後,肯定會以珍珠港為基地,動用艦隊封鎖巴拿馬運河即堵住美國海軍從大西洋進入太平洋的主要通道。雖然南面還有麥哲倫海峽,但是在南太平洋地區美軍根本沒有可用的軍事基地,讓艦隊走麥哲倫海峽,等於勞師遠征,也就不大可能反敗為勝。到這個時候,再出兵攻打澳大利亞,不但對整個戰局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打到這一步,美國只有一種選擇:在死守大西洋的情況下,與〖中〗國媾合。

準確的說,是在全力以赴的阻止〖中〗國海軍進入大西洋之後,在沒有取得勝利、甚至沒有優勢的情況下與〖中〗國進行停戰談判。

顯然,到這個時候,戰略主動權在〖中〗國手裡。

從戰略層面上講,攻打澳大利亞最大的損失不是軍隊與資源,而是時間。

在高層會議上,馮承乾就著重強調了這個問題,即攻打澳大利亞,會喪失對〖中〗國來說最為寶貴的時間。

要知道,在大戰爆發前,美國的總體工業實力強於〖中〗國。

雖然提前一年參戰,讓〖中〗國獲得了一年的寶貴時間,準確的說是提前一年進行全面戰爭動員,使〖中〗國的工業體系提前一年進入戰爭狀態,也就多了一年的額外產出,但是美國在完成戰爭動員之後,工業實力肯定會超過〖中〗國,而且對美國來說,需要的也僅僅是完成動員的時間。

顯然,對雙責來說,時間同樣重要。

按照馮承乾的說法,〖中〗國要想以最小的代價打贏這場戰爭,唯一的辦法就是在美國完成了戰爭動員之前打敗美國,至少得在太平洋上打敗美國,把戰線推進到美國本土、以及大西洋上去,壓縮美軍的作戰空間,使美國在付出了慘烈代價之後,認識到擊敗〖中〗國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從而與〖中〗國講和。

事實上,吳鐵生、劉亞光與劉伯恩等人也認識到了這一點,都承認時間很寶貴。

問題是,他們都過高的估計了〖中〗國軍隊的作戰能力。

在支援南下計劃…的時候,吳鐵生就提到,美國的戰爭潛力不可能一下子爆發出來,因此大陸戰爭受到的影響並不大,在中德軍隊的夾擊下,紅俄肯定會在一九四二年戰敗,到時候德軍將全力以赴的攻打英國,而美國也會全力以赴的支援英國,即德軍能在大西洋上牽制住美軍主力,消耗美國的國力,使美軍難以在太平洋投入重兵,也就不可能守住澳大利亞與夏威夷。

當然,吳鐵生要說的,就是〖中〗國軍隊還有足夠多的時間。

按照他的觀點,只要大陸戰爭在一九四二年結束,陸軍就能在澳大利亞投入三百萬以上的兵力,而在此期間,肯定能造出足夠多的船隻,海軍則能在此期間完成奪取制海權的重要使命。

可以說,吳鐵生樂觀得有點過頭了。

在他看來,到時候只要〖中〗國軍隊登上澳洲大陸,美軍就會繳械投降。

劉亞光的觀點與吳鐵生類似,而且在他看來,隨著大批重型轟炸機交付給德軍,英國也將在一九四三年投降。

當然,前提是中德聯軍在一九四二年擊敗紅俄。

此外,如果英國在一九四三年投降,那麼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就能在大西洋上牽制住美國海車,減輕〖中〗國海軍的壓力。

更重要的是,如果美國不肯放育英國,就會在英國投入足夠多的兵力,甚至會顛覆英國政權。這樣一來,美國更得huā大力氣保住大西洋的制海權,讓德軍無法登陸英國本土,也就無法直接挑戰美國。

至於劉伯恩,即便他的觀點保守一些,也仍然相信勝利將很快到來。

當時,劉伯恩認為,紅俄在一九四三年投降的可能xìng比較大,畢竟一九四一年的夏季已經過去了,而紅俄的秋季非常短暫,冬季即將到來。顯然,德軍不大可能在冬季到來之前進軍莫斯科。這樣一來,就得把攻打莫斯科的時間推遲到一九四二年,而紅俄則獲得了好幾個月的寶貴時間。考慮到紅俄不見得會在莫斯科淪陷後投降,所以中德聯軍仍然得在一九四三年為會師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