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挺進,而要攻佔紅俄的整個亞洲地區,除了需要投入數以百萬計的兵力之外,還需要兩年、甚至三年,至少得度過兩個寒冬。
在總體戰略上,紅餓的價值絲毫不在英國之下。
甚至可以說,除了美國之外,紅俄是西方軸心集團中最重要的成員了。
要知道,在美國參戰的時候,紅俄總共牽制住了中德的一千多萬兵力,而且消耗掉了中德半數以上的國力。
設想一下,如果紅俄在一九四一年六月戰敗,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首先,德意志第二帝國能夠抽調去大約六百萬地面部隊,而且協助的義大利、羅馬尼亞與芬蘭等國,還能提供兩百萬到三百萬地面部隊。考慮到法國已經戰敗,義大利擁有地中海最強大的艦隊,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有能力牽制住英國皇家海軍,德意聯軍肯定會在北非開闢新的戰場,以控制至關重要的蘇伊士運河與直布羅陀海峽,切斷英國與印度、波斯灣、澳大利亞等地區的海上交通。更重要的是,在紅俄戰敗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肯定會把矛頭轉向英國,用原本生產坦克、火炮的工業力量生產更多的戰艦、潛艇與轟炸機,從而具備直接攻打英國本土的能力。可以想像,最多隻需要半年,德意志第二帝國就能組建起一支登陸英國本土的部隊。如果德軍在一九四一年底、或者一九四二年初攻打英國本土,那麼美國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阻止英國戰敗。
其次,中國將不再把重點放在陸軍上,而是會在保持一支規模相對有限的陸軍後,著重力量發展海軍與空軍,在太平洋上與美國決戰,即便不能迅速取勝,也能牽制住美國的絕大部分海軍兵力與大部分陸軍,並且迫使美國把重點放在海軍與空軍上,從而無法在短期內擴大陸軍規模,也就不可能及時援助英國。更重要的是,如果美國海軍不得不在太平洋上與中國海軍決戰,也就不可能幫助英國皇家海軍在大西洋上壓制住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從而丟掉大西洋的制海權。別忘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正是英國皇家海軍丟掉了制海權,才最終戰敗。
最後,中德將由分散的兩個國家形成一個整體,中德互補的優勢將顯現出來。
要知道,德意志第二帝國一直缺乏人力與資源,而中國有足夠多的人力與資源,缺少的正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所擁有的工業技術。如果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能夠形成一個整體,肯定會在各個方面超越美國。
可以說,美國參戰後,首先要拯救的不是英國,而是紅俄,即幫助紅俄渡過難關。
七月初,美國就組織了第一支前往紅俄的船隊,即pq…1船隊。該船隊從美國出發,經北大西洋前往紅俄北方的港口城市摩爾曼斯克與阿爾漢格爾斯克,航線深入北冰洋,只能在夏季通航。如果在冬季,就需要由破冰船領航。
當然,這也是唯一能夠前往紅俄的航線。
顯然,如果美國把重點放在太平洋上,對拯救紅俄沒有任何意義。
毫無疑問,紅俄與英國加在一起,戰略重要性肯定在日本之上。
也正是如此,美國才會首先把重點放在歐洲,並且以只向德意志第二帝國宣戰的方式避免立即與中國開戰。
對美國來說,延遲與中國開戰的時間也是非常有利的。
不可否認,日本被拋棄了,而且是在苦苦堅持了數個月之後,在美國口口聲聲承諾要伸出援手的情況下被拋棄的。
毫無疑問,日本肯定會戰敗。
關鍵是,德意志第二帝國能夠堅持多久?
雖然美國的戰爭機器還沒啟動,但是誰都知道,只要美國開始發力,已經處於最大負荷下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很有可能在短期內崩潰。
能夠幫助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只有中國。
說白了,就是中國儘快向美國宣戰,牽制住美國海軍,迫使美國花更多的力氣去建造戰艦,而不是製造轟炸機與坦克。
從某種意義上講,如果中國遲遲不向美國宣戰,德意志第二帝國很有可能退出戰爭。
與戰敗相比,退出戰爭是更好的選擇。
當然,這不是最好的選擇。
如果有可能,中德聯手擊敗美國,才是最好的選擇。
也正是如此,帝國大使才在三天內,先後找到了周仁康與馮承乾,並且透過馮承乾向劉伯恩轉交了德皇的親筆信。
中國是否立即向美國宣戰,成為一九四一年中期影響最大的戰略決策。
!@#
(全文字電子書免費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