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列剋星敦”號上的高射炮沒再繼續向轉向撤離的魚雷攻擊機開火,而是把炮口對準了海面,向逼近的魚雷射擊。
顯然,這完全是徒勞。
在攻擊航母的時候,魚雷的定深一般在四米左右,而在攻擊像“列剋星敦”號這樣的大型航母時,魚雷的定深有可能達到六米,小口徑炮彈根本不可能對水面下四到六米的魚雷構成威脅。
最後關頭,“列剋星敦”號的艦長做了最大的努力,即不顧飛行甲板上的戰機,下令以最大角速度轉向。
只是,“列剋星敦”號沒能僥倖逃脫。
更要命的是,此時一直在高空等待機會的俯衝轟炸機也加入了進來,甚至連護航戰鬥機也開始攻擊“列剋星敦”號。
也就在這個時候,美軍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即首先攔截戰鬥機。
因為美軍艦隊上空的防空戰鬥機並不多,而且“野貓”的效能比“海鷹”差了許多,所以在大機群趕到之後,護航戰鬥機沒有花多少力氣就驅逐了防空戰鬥機,掌握了美軍艦隊的制空權。
在完成了首要使命之後,護航戰鬥機沒有撤退,而是加入了攻擊美艦的行動。
事實上,這也正是中國海軍航空兵在對日作戰中,總結出的經驗。
雖然戰鬥機在執行護航任務的時候,都不能掛載炸彈,但是參加攻擊行動,確實能夠顯著提高轟炸機與攻擊機的作戰效率。當然,護航戰鬥機在攻擊敵艦的時候,主要負責壓制敵艦上的防空火力,特別是那些沒有炮塔掩護的中小口徑高射炮炮位。此外,戰鬥機還能擾亂敵人的防空炮火。
要知道,在攻擊敵艦的時候,戰鬥機一般也從高空向下俯衝。
也就是說,在飛行線路上,戰鬥機與俯衝轟炸機非常相似。雖然戰鬥機與俯衝轟炸機有很明顯的區別,特別是在俯衝轟炸機投彈之前,其掛在機腹下的炸彈是最明顯的標誌,但是在防空作戰中,高射炮的炮手根本沒有時間去仔細辨別敵機的型別,一般都是朝最近的敵機開火。
對於沒有實戰經驗的美軍來說,更難以辨別出高速俯衝的戰鬥機與轟炸機。
當時,首先俯衝的是戰鬥機,而不是俯衝轟炸機。
結果就是,負責掩護“列剋星敦”號的兩艘重巡洋艦上的高射炮,全都對準了俯衝的戰鬥機。
等到俯衝轟炸機進入攻擊航線的時候,美軍戰艦已經無能為力了。
分成三個小編隊的十二架“鸕鷀”依次進入俯衝航線,按照標準的四機轟炸戰術,輪番向“列剋星敦”號投下了炸彈。
十點十六分,“列剋星敦”號被一條航空魚雷擊中。
僅僅過了不到一分鐘,一枚炸彈就砸中了“列剋星敦”號的飛行甲板,並且砸穿了由裝甲板,在機庫內爆炸。
接下來,“列剋星敦”號又被四枚炸彈擊中。
雖然在這次攻擊中,只有一架魚雷攻擊機得手,但是從整個攻擊行動來看,魚雷攻擊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說,如果不是魚雷攻擊機率先發起攻擊,吸引了美艦上的大部分高射火力,加上護航戰鬥機及時加入攻擊行動,俯衝轟炸機根本不可能如此順利的投下炸彈。
對“列剋星敦”號來說,這絕對是一場災難。
雖然美軍吸取了日本海軍的教訓,在航母上實施了極為嚴格的管制措施,比如所有戰機只能在機庫內加油與補充彈藥,且沒有用掉的彈藥得及時送回彈藥庫,機庫內的加油站也隨時處於關閉狀態,但是任何一艘航母,都承受不起五枚炸彈與一條魚雷的攻擊,更不可能在遭到如此打擊之後繼續作戰。
當然,真正的致命傷,在“列剋星敦”號自身結構上。
最初,“列剋星敦”號是做為戰列巡洋艦設計的,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華盛頓條約”對主力艦做出了嚴格限制,而當時“列剋星敦”號與“薩拉託加”號的艦體已經完成了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建造量,所以美國海軍沒有拆毀這兩艘戰艦,而是臨時改造成了艦隊航母。
事實上,也只有由主力艦改造而來的艦隊航母,才能達到四萬噸的排水量。
在大戰初期,所有新建的艦隊航母的排水量都在三萬噸以內。
巨大的排水量,賦予“列剋星敦”號很強的航空作戰能力。初期,“列剋星敦”號上甚至有八門八英寸艦炮。
只是,做為戰列巡洋艦設計的基本結構,存在致命缺陷。
這就是,在戰列巡洋艦上,根本不需要考慮設定太大的航空燃油庫,而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