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被採納。
說白了,在哈爾西看來,米切爾的建議與斯普魯恩斯的主張如出一轍,即透過主動退縮來增強防線強度。既然哈爾西根本沒有考慮過斯普魯恩斯的主張,又如何會採奈米切爾的建議呢?
當然,米切爾的出發點與斯普魯恩斯截然不同。
嚴格說來,米切爾在提出這個建議的時候,只考慮到了戰術上的問題,即透過戰術撤退來達到目的。相反,斯普魯恩斯的主張是戰略層面上的,即戰術撤退只是手段,他要這到的是戰略目的。
不管怎麼說,哈爾西不想放棄布甘維爾島,而新上任的麥克阿瑟也持同樣的觀點。
早在一九四一年,也就是美國參戰後不久,羅斯福就任命麥克阿瑟為西南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只是麥克阿瑟一直沒有到任,而是在美國國內呆到一九四二年初,才來到地球另外一邊的澳大利亞。
對於這個任命,美國海軍一直持反對態度。
主要就是,麥克阿瑟指揮的菲律賓軍團,在幾乎沒有進行有效抵抗的情況下就拋棄了菲律賓。後來,有上百名菲律賓軍團的軍官受到軍事法庭審判,結果只有兩人被定罪,其他人都無罪釋放,而這兩人的罪名只是作戰不力。顯然,有人在偏袒麥克阿瑟,而這個人就是羅斯福。
當時,針對菲律賓軍團的審判結果,在美國國內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可以說,連美國民眾都認為,麥克阿瑟不是一名合格的司令官,即便不治罪,也得讓他下課。
只是,羅斯福沒有順從民意。
再說了,在進入戰時狀態後,總統掌握了至高無上的權力,連國會都無法動搖,那麼羅斯福在任命軍事指揮官的時候,自然不會把民意當回事。只要在他看來,麥克阿瑟還是一名合格的指揮官,他就沒有理由讓麥克阿瑟座冷板凳。更何況,羅斯福與麥克阿瑟的sī人關係非同一般。
也正是如此,麥克阿瑟才沒有在收到任命後立即前往澳大利亞。
在細到來之前,一直是哈爾西在負責戰區作戰行動。
有趣的是,麥克阿瑟來到澳大利亞之後,對哈爾西的堅守策略大加讚賞,甚至一再強調哈爾西是西南太平洋戰區的支柱。一時之間,很多美國海軍將領都疑huò了,或者說都不敢相信麥克阿瑟能與哈爾西融洽相處。
要知道,美國海軍與陸軍的關係一直很緊張,幾乎是水火不容。
事實上,麥克阿瑟故意抬高哈爾西,也是有目的的。首先,婁克阿瑟在接受任命的時候就向羅斯福做出保證,他將拼盡全力死守澳大利亞,如果澳大利亞淪陷,他將留下來與將士奮戰到底。
顯然,哈爾西的堅守策略,也是麥克阿瑟的必須採取的策略。其次,麥克阿瑟需要一個人來轉移公眾的視線,而這個人就是哈爾西。透過抬高哈爾西,至少那些好事的記者不會繼續盯著麥克阿瑟。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打到這個時候,在西南太平洋戰場上起主導作用的依然是海軍,而不是陸軍。甚至可以說,西南太平洋戰場上的戰鬥,與麥克阿瑟指揮的陸軍沒有直接關係。透過抬舉哈爾西,麥克阿瑟至少能夠緩解陸海兩軍的矛盾,讓海軍繼續在戰場上拼盡全力。如果他到達澳大利亞之後,立即就喧賓奪主,壓制住哈爾西,美國海軍肯定不會服氣。
其實,麥克阿瑟做任何事情都有目的,而且絕不像看上去那麼簡單。
有趣的是,堅守索羅門群島,也是麥克阿瑟與哈爾西在西南太平洋防禦作戰中唯一的共同點。
隨著戰事發展,兩人的矛盾很快就會暴lù出來。
有了戰區司令官的支援,哈爾西自然會堅持堅守戰略,甚至不希望任何人提到與撤退有關的字眼。
所幸的是,哈爾西羊沒糊塗。
在堅持守衛布甘維爾島的基礎上,他也採納了斯普魯恩斯與米切爾的建議,即第32艦隊視情況採取異動。如果不能確保艦隊的安全,就不用主動發起襲擊,可以在瓜達爾卡納爾島附近待命。
哈爾西肯讓步,斯普魯恩斯與米切爾自然不會主動去送死。
艦隊出發前,斯普魯恩斯找機會與米切爾單獨談了一次。兩人的觀點不謀而合,即現在還不是與〖中〗國艦隊決戰的最佳時候,必須耐心等待,在〖中〗國軍隊的補給線拉得足夠長,〖中〗國艦隊不得不到遠離前進基地的海域作戰的時候,才是決戰的最佳時機,因此他們必須耐心等待。
在具體戰術上,米切爾採納了斯普魯恩斯的建議。
這就是,第31艦隊在第32艦隊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