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壓制下來,在指揮作戰的時候顯得畏手畏腳。而且多年的排擠生活,讓他與部隊多少有些隔閡。來皖南之前,他沒有想到皖南部隊的內部的問題居然如此之多。
後世自己所知道皖南事變最終的結局,絕對不單純的是軍事上的問題,他更多的是深層次的原因。如果中央不臨時換將,將對這個事件前因後果都有一定掌握的自己臨時調到皖南,恐怕換任何一個人,也基本上是無力迴天,這裡的內部矛盾太深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調來的人,如果在資歷上高過那位副軍長,但基本上軍事上水平都差太多。懂得軍事的,資歷又比不過那位副軍長。這也是中央為何對那位副軍長相當的不滿意,卻遲遲未能將其替換的原因。
當然這個人物雖然難產,但也並不是沒有人可以代替。比如楊震在一二九師的那位赫赫有名的老師長,以其曾任紅軍總參謀長的資歷,以及其極高的軍事理論水平和極高的戰略戰術素養足可以勝任。
但一二九師的位置極為關鍵。不僅承擔著掩護十八集團軍總部的重任,其所創立的根據地又處於聯絡幾大戰略區的關鍵位置,根本就離不開人。不僅僅自己的老師長,包括其他幾個能夠勝任的人,目前都是各大戰略區的主帥,也同樣的都脫不開身。
作為抗戰時期參加工作的自己,雖然資歷也不深,年齡更是有些太過於年輕。但是在東北打出了不小的成績,最起碼軍事水平能拿的出手。而且以自己在東北的戰績,足可以壓制住一些人。眼下東北又因為正處於冬季酷寒時的戰略休整期,抽調自己過來還是比較恰當的。
第六百六十九章 真的很累
累,真的很累。這是到皖南這一個月來,楊震現在的最大感受。雖然北上之前,他除了最終敲定行軍路線之外,極少插手軍事準備工作。將其全部委託給了軍長和副參謀長,自己主要抓的是理順關係,矯正軍部內部不正常現象。
但就這個單單理順皖南部隊內部相對複雜的關係,重新建立起軍長的信心,就讓楊震感覺比在抗聯的時候打一場大規模的會戰還累,還要耗費精力。為了儘快讓軍長恢復他本應該有的狀態,在準備期間楊震基本上沒有插手軍事工作,全部交由軍長負責。自己則儘可能的不去插手。
楊震一方面充分的放權,但另一方面軍長卻是在狀態上,尤其是自信心的恢復卻是始終不盡如人意。在很多事情上的猶豫不決,瞻前顧後,只要楊震一有不同的意見,便馬上閉口不言。從來沒有過堅決的時候。使得最終還是讓楊震分擔了大部分的壓力。
除了之前的準備工作,在北上行動開始之後,能不能將困守在皖南的這近萬幹部、戰士,以及大量的知識分子、歸國抗戰的華僑,平安的帶到江北,完成中央交予自己的任務,避免這近萬部隊重蹈自己後世所知道皖南事變的覆轍,更是讓楊震承受了難以想象的壓力。
先前戰略上的遲疑不決,使得皖南部隊周邊的形勢已經極為惡化。雲嶺周邊的隨時可以變成敵軍的友軍,不是一個師,甚至不是一個軍,而是七個師。隨時可以投入戰鬥的就有五個師。
兵力與裝備上懸殊,加上幾乎所有的制高點都控制在人家手中。讓皖南部隊陷入了一個極為不利的態勢,從一開始就始終處於被動。一旦真的拉下臉來開打,不是那麼容易可以輕鬆解決的。
皖南現今的情況與自己當初在東北不一樣。當時在東北,當時幾乎沒有任何退路,更是一窮二白的自己除了拼死一搏之外,沒有第二條路可以選擇。而當時那支由戰俘組成的小部隊,無論怎麼做都沒有任何的顧及,可以放手一搏。因為沒有其他的路可以走,更沒有什麼牽掛。
但是在皖南卻不一樣。這裡不僅僅有近萬的幹部、戰士,還有大批的對於新四軍來說極為寶貴的知識分子和藝術家,以及相當數量的高階指揮員。說是輕裝,所攜帶的物資,除了彈藥和糧食之外,儘可能的堅壁起來。
但是這些寶貴的非戰鬥人員本身對一支軍隊來說,就可以說是相當沉重的一個負擔。這些人只經過少量的軍事訓練,大部分沒有配備任何的武器。身體素質,也遠不如普通的幹部、戰士。在強行軍的時候,掉隊的大多都是這種人。
在行軍之中,部隊不僅要在方方面面的照顧他們。還要派出專門的掩護部隊,專門收容保護他們。看著這些行軍速度很慢,行軍的時間只要一長,就叫苦連天的知識分子,楊震有時候真的很撓頭。
雖說你們的戰鬥力在筆頭子上,在大腦之中,而不是在戰場之上。但好賴你們現在是軍人,早就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