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4部分

活動後,便開始了他的演說。

“自數千年前的三代之時,我華夏的列祖列宗在三代聖王的帶領下一步一個腳印的將曾經的不毛之地,逐步建設為我們這些後世子孫所生存的膏腴之所在……”

三代之治乃是儒家政治思想中極為關鍵的組成部分,師法三代本身就是儒家借沒有信史記載的過往來闡述其政治思想。而三代之治。無論是夏商周,還是堯舜禹,隨著儒家思想的傳播早已深入人心,當陳文提及三代之治時,場下的將士們紛紛流露出了兒時記憶中關於那個完美時代的憧憬。

與象徵著文明的華夏相對著的便是蠻夷,北虜、南蠻、東夷、西戎皆是華夏對於周邊的那些與文明沾不上半點邊的蠻夷的稱呼。隨著歷朝歷代的擴張和開發,很多曾經被蔑視為蠻夷之所的地區成為了華夏子民賴以生存的膏腴之地,其中就包括浙江。

“三代之後,人心不古。是故。暴秦、強漢有五胡亂華,盛唐、五代則燕雲沾染胡腥。至弱宋之時,先有女真侵中國之半壁,後有蒙元亡華夏之天下……”

可是每當漢家王朝衰落,總會有蠻夷大舉入侵。後世言歷朝皆以弱亡,唯漢以強亡,其實蜀漢過後數十年便是五胡亂華,半壁江山淪為鬼蜮。此後到了盛唐之時。前有萬國來朝,後有長安數度被蠻夷攻陷。關中也逐漸殘破,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向東南移動。

所謂弱宋不能自守,以至華夏陸沉,這是明朝人的一貫看法。也正是因為宋亡於暴元,文明亡於野蠻,明朝在對外政策上亦是堅定的保持強硬。

“我皇明太祖高皇帝倡義幟。驅逐暴元,光復漢家舊地,更是重建衣冠文明,使我華夏子民不至髡髮左衽,與蠻夷同類……”

洪武、永樂不談。英宗土木堡戰敗被俘,大明朝廷即便是另立新君也要繼續戰鬥下去。被文官視之為昏君典範的正德皇帝更是在戰場上奮力廝殺,打掉了那時蒙古人對中原的覬覦之心。即便是到了崇禎年間,議和也是被明朝人認為是與秦檜無異的事情。

甚至到了南明,除去“借虜平寇弘光帝”和“一片仁心潞佛子”這對難叔難侄外,魯監國、隆武、紹武、永曆等歷位南明天子也始終保持著對滿清的強硬態度,堅定的同蠻夷以及蠻夷的僕從戰鬥到底。

“舟山一戰,監國魯王殿下統領王師大敗韃子水師,然而留守舟山的主帥蕩胡侯意外身亡,致使舟山陷落,監國魯王殿下被迫南下福建……”

此刻的魯監國尚在溫州三盤,只是陳文很清楚,魯監國此時的存在感已經為零了。由於舟山陷落,將士們的家屬或死或俘,舟山明軍已經再無一戰之力,陳文能夠指望的也只剩下他自己了。

“太史公有云: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時至今日,我們已經是浙江境內最後的一支王師,拯救父老、收復失地的重任也徹底落到了我們的肩上……”

“此番出征,務求全勝。若是不能戰而勝之,諸君慷慨殉國之日,浙江徹底為夷狄侵佔之時,我陳文絕不獨活。此言此誓,若有違背,天厭之,天厭之!”

歷史上,舟山明軍失敗後,雖然藉助於鄭成功的力量三入長江,一度收復舟山,但是浙江的抗清大局已經徹底敗壞,整個浙江只剩下了一些零零散散的武裝和部分抗清人士繼續為抗清奔走,只是於大局已經無能為力了。

陳文選擇留在浙江,便是為了從這裡開始逐步收復失地,改寫那段歷史。可若是這一年來竭盡全力發展和積累出的這支力量都無法完成使命的話。那麼對於他來說,即便活下去也再無任何意義可言。

從激發自豪感,到引出使命感,犧牲便擁有了意義。而當陳文當眾立誓,不勝利毋寧死之時,發現願意為之犧牲的不僅僅只有他們的時候,明軍計程車氣徹底被陳文的演說激了起來。

這支最後的浙江明軍高呼著萬勝的口號依次列隊自軍營走出,向著義亭鎮的方向前進。而當清軍發現明軍已經出發之時,清軍連忙收斂作惡於當地的軍官士卒,試圖越過孝順鎮迎戰明軍。

永曆五年十一月初六,四明山殿後戰時隔整整一年的時間,這場決定金華府歸屬的決戰終於拉開了序幕。(未完待續。)

第五十八章 破圍(一)

自從五天前明軍從義烏出兵,很快就進駐到義亭鎮一帶。抵達義亭鎮後,陳文並沒有急著向府城進發。

明軍在騎兵和水師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劣勢,在地理上唯一能夠得到一些幫助的只有東陽江的走向,所以他並不打算太過於急著深入清軍佔領區,而是充當此前已經進駐此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