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就在一箭之地外的道路當口試圖堵截清軍的指揮官的將旗上寫著大蘭山老營守備的訊息,以及注意到這一路上密佈著陷馬坑之後,李榮冷笑著開始指揮軍佇列陣,準備一舉沖垮對面的明軍。
只不過,當他注意到立在路邊的木牌上書寫著的墨字後,依舊保持著輕蔑冷笑的李榮卻放棄了等待虎蹲炮佈置完成的打算,立刻下令進攻。
戰場的兩端,一邊是戰兵一千,輔兵一千五,且成軍十餘年,並且剛剛初戰告捷的浙江提督標營一部,而另一邊則是戰兵不足五百,輔兵只有二十幾人,成軍也只有三個多月的大蘭山明軍餘部南塘營。
雙方兵力、武器、甲冑等方面皆差距甚大,但是正如陳文所說的,狹路相逢勇者勝,這場戰役只有真正的勇敢者才能獲取真正的勝利。
ps:終於開打了,有沒有讀者大大能猜到陳文在那塊木牌上寫的是什麼,想到的可以發在書評區。
ps:明天繼續兩更,補上個月欠的那四章中的第三章。
第七十四章 勁草(三)
就在清軍列陣準備進攻之時,對面明軍的陣線後,陳文坐在他的那匹“大白”上,在注意到清軍的動向後,便從猴兒獻寶般從身後變出了一個鐵皮喇叭的張俊手中,接過了那個土造擴音器。
“南塘營,列陣!”
一聲令下,中軍火器隊後四個小隊立刻排成排,站立於防線之前;而堵住道路的南塘營鴛鴦陣殺手隊乙哨、丙哨和丁哨的各個殺手隊則擺出了用以抗擊對手投射兵器攻擊的縱陣;至於甲哨卻依舊侍立於陳文身側,聽候著主將的命令。
在此時擺出的整個戰陣之後,二十名鎮撫兵全員列隊於一條和陣型一箭之地外那條石灰粉畫成的白線一般無二的線,而他們接到的命令則是“過線者死”!就像陳文在戰場對面的牌子上寫的一樣,只是在後面少了陳文出於惡趣味加上的那句“勿謂言之不預也”的共和國時代著名的外交黑話。
陳文之所以如此,無非是想要激得清軍儘快發起進攻。雖然他並不知道清軍為何會著急忙慌的追上來,但是如果拖到了夜裡或是明天,以著清軍的騎兵數量,他就很難完成護翼百姓南下的任務了。
所幸的是,提標營乃是新勝之師,士氣正旺不假,可是萬事皆有兩面,初戰告捷也同樣有著士氣可鼓不可洩的負累。此間他以言語嘲諷,再加上那面“大蘭山老營守備”的將旗,便是誘使清軍在此間與南塘營決戰,看來效果似乎還可以。
由於陣前的陷馬坑過多,清軍顯然暫時還沒有出動騎兵繼續表演自由體操運動的想法。只見清軍的主帥一聲令下,清軍的步兵便列陣前進,只是和四明湖之戰時不同,此次清軍前兩排都是刀盾兵,原本應該位於前列的長槍手反而全部被放置在了刀盾兵的後面,至於弓箭手則安排在了最後一排,似乎全然不準備叫他們發揮什麼作用的樣子。
清軍和明軍在甲冑上幾乎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因為清軍早期的甲冑都是從明軍那裡搶的,遼東的幾次大敗,還有關寧的兩次“大捷”,乙巳之變後的幾次破口,清軍搶走的甲冑著實不少。
不過區別也不是沒有,此間的提標營士兵穿的都是灰藍色的布面甲;而明崇火德,尚紅色,大蘭山明軍的布面甲就不免帶了些許紅色。此外最著名的避雷針,此間只有軍官和騎兵才會戴,已經開始前進的那些普通綠營兵的頭上卻並沒有,他們頂著的則是一種半球形的頭盔,上面有一個不大的纓飾,下面則是左右和後面的三片皮製頓項,看著很是怪異;而明軍計程車兵則是在電影電視劇裡常看到的笠盔,也被後人戲稱為飛碟盔。
站得高望得遠,坐在“大白”的背上,陳文很清楚的看到了清軍的部署,即便從未歷經過戰陣的他,也很清楚的明白,對手顯然已經知道了南塘營並無炮兵,甚至火銃都很少,這前面兩排的刀盾兵為的就是剋制弓箭手射擊。
果然是個老油條啊。
陳文眯著眼睛,思索著應對之策,只是嚴重缺乏戰陣經驗的他怎麼也想不出來。眼看著清軍踏過白線,進入了一箭之地,陳文便命令弓箭手射擊。如同先前制定的計劃那般,第一排的兩個小隊平射,而第二排的兩個小隊仰射。
箭矢穿越了兩軍之間的距離,自明軍的弓箭手的手中怒射而出的箭矢轉瞬間射到了清軍的戰陣之上。只不過,此番射擊的效果並不是很好,清軍第一排的刀盾兵持盾抵擋著正面的射擊,而第二排的刀盾兵則將盾牌舉了起來,防範明軍仰射後來自頭頂的箭矢,唯有少量的箭矢穿過了其中的縫隙,或是越過了前兩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