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帶著幕僚隨行,他們的任務就是跟在後面做好記錄,然後給浙江邸報的杭州光復第一刊投稿子。
景點嘛,陳文根本不用想,隨口就決定下來雷峰塔、嶽王廟和于謙墓,都是此間極有名的所在。只不過,這三處名勝,雷峰塔在湖南岸,嶽王廟在湖北岸,于謙墓則在湖西岸。最要命的還是他的出發點,杭州城在湖東岸……
湖岸邊是不能待了,受不了那股子浙江初夏的熱浪下馬糞泡水的氣味。陳文一行在嚮導的指引下,直奔著雷峰塔而去,那便是第一站。
雷峰塔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當時的吳越國王因王妃得子而修建了這座寶塔,名為黃妃塔,後世因其建在雷峰之上,才有了雷峰塔的名稱。
陳文對此最初的印象,是法海那個和尚用這座建築物鎮壓了白娘子,後來某個文章被廣泛運用於小、初、高課本的作家還寫了篇慶祝雷峰塔倒的文章,只是陳文也記不得那位先生其初衷到底是嫌法海多管閒事,還是借古諷今。
不過相比這些,陳文印象最深的還是那部膾炙人口的電視劇,主題曲“山川載不動太多……”,不對,應該是“千年等一回”的響起,不老女神的倩影立刻就能夠浮現在腦海之中,就像是被催眠了一樣。
來到雷峰塔,陳文看到的並不是雷峰夕照的美景,反倒是孤零零的磚砌塔身,通體赤紅,上面的木製結構的建築物和裝飾物一點兒也無。
雷峰塔的破壞倒是與我大清沒什麼關係,乃是嘉靖倭亂時被圍攻杭州的倭寇焚燒。這讓陳文感到很是不痛快,如今的西湖,被這兩個對華夏進行了大規模熱破壞和屠殺的蠻夷破壞到了如今的這幅田地,也是夠了。
史上,雷峰塔的重建,卻是要到二十一世紀。陳文不想等,也等不起,遂萌生了重建雷峰塔的念頭。只是這筆錢,他是不打算出的,號召一下社會賢達來共襄盛舉也就夠了,有錢還是要用在養兵打仗之類的當務之急上面才是。
轉了一圈,陳文離開了雷峰塔,往于謙墓而去。先是向南,而後一路向西,只是跑到了半路,陳文卻突然勒馬,停了下來,向著遠處的茂密山林望去。
“大王,那便是南屏山,西湖十景之一的南屏晚鐘說的就是此間。”
“南屏山。”
陳文沉默了片刻,繼而調轉馬頭說道:“回城。”
“大王,不去拜謁於少保了嗎?”
“今天先不去了,改天祭品準備豐厚了再去,要不太丟臉。”
陳文的跳躍性思維,他們早已習慣了,唯有那個嚮導還不適應,但也很快就反應了過來。
回到行轅,陳文揮退了左右,將羅永忠和陳富貴喚了過來:“本王有個任務,需要你二人帶本部兵馬去跑一趟……”(未完待續。。)
第一百五十二章 亡羊補牢
接到了清理西湖的任務,拆城開始趕工。劉大和那些來自於提標營的監工們用皮鞭督促著他們當初的主子加班加點的工作,恢復杭州的市容環境,可謂是下了極大的心力。不過有事幹,他們就很滿足,畢竟那些沒事情乾的,十有**是要進苦力營當苦力,修建杭嘉湖的軍事設施的,而他們則在這裡美滋滋的,有事苦力幹,沒事幹苦力,這就是差別。
在杭州待了三天,陳文便啟程趕往南昌,此前的飛鴿傳書是快,但卻並不能讓事態停滯下來。
然而,現在的局勢還遠沒有穩定下來,陳文不知道鄭成功會不會兵敗南京,但他卻知道,濟度大舉南下之前,他是不可能一舉下滅掉雄踞雲、貴、湘及廣西、四川部分地區的秦藩系統的西南明軍。可若是孫可望在濟度南下後發難,或者是兵力被大量牽制於西南,兩線受敵,甚至還很可能遭到廣東、福建等地的多線進攻,那就真是危如累卵了。
現在,孫可望在試探他,同時也是不想讓他擴張得太過順利。這些,只有陳文返回到南昌,才會有一個破解的可能。
陳文踏上了趕往南昌的路途之時,兵部尚書張煌言率領的那支明軍還在招降納叛的旅程之中。
從五月十二鄭成功大軍抵近南京城下,張煌言便開始了收復長江上游的旅程。之所以說是旅程,而非征程,乃是因為張煌言這一路上實在順利得有些不像話。
張煌言檄文開路,一路只是行軍,所到之處地方官吏清軍無不反正,甚至往往是這支孤弱之兵尚未抵近,就早有使者前往軍前聯絡反正事宜。相較之下,還要在瓜州、鎮江苦戰的鄭成功和絞盡腦汁計算杭州清軍的陳文,可謂是天差地別一般。
不可否認,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