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53部分

,在蜀國與楚國的夾縫中,艱難地在後來稱作巴地的地方生存下來(即四川盆地東部),以巫山作為屏障,抗拒楚國。

若干年後,楚國向東擴張,巴楚關係不再緊張,蜀人就成為了巴人的新敵人。

對於蜀人來說,巴人是侵佔了他們家園的侵略方,而對於巴人來說,他們渴望得到(四川盆地)這塊肥沃的土地。

於是乎,巴蜀兩族展開了漫長的對峙與僵持。

此時的巴國,也已建立了國家,並且陸續在巴郡境內建造了五座都城,即江州、平都、閬中等五座,也正因為此舉,導致蜀國對巴國開戰。注:抱歉,作者翻了半天資料,實在是找不到巴國剩下兩座都城了。

不過話說回來,與其說巴國是一個國家,倒不如更像是後來羯角聯盟、川雒聯盟、川北聯盟這種諸部落的集合體。

這個類似聯盟的諸部落結合體,最早由巴氏、樊氏、(shen)氏、相氏、鄭氏五個大部落組成。

不難猜測,這五個大部落之所以聯合,恐怕多半是因為彼此誰也無法一口氣吞併其餘四方,且外部又有外敵楚國、蜀國的威脅,是故為了生存而聯合起來。

後來,又陸陸續續地吸收了一些投奔巴人的小部落,以及一些拆分的附屬部落。

因為缺少一個類似君主的角色,巴國的政權非常混亂,在並非生死存亡時期,五個部落往往各自為戰,甚至於,不乏有落井下石、趁火打劫之舉。

為了使諸部落能真正團結起來,巴氏、樊氏、氏、相氏、鄭氏五個大部落決定推舉一名大族長。

至於推薦的方式,自然就是透過武力。

最終,巴氏一族取得了勝利,因此,這些包括樊氏、氏、相氏、鄭氏在內的部落,後來被中原統稱為巴人,而諸部落聯合建立的國家,亦統稱為巴國。

在漫長的歲月中,巴蜀兩國時常和睦、時常爆發戰爭,但最終,終歸是誰也無法奈何對方,於是乎,蜀國的杜姓王,與巴國的大首領巴氏取得了默契,雙方儘可能地避免發生衝突。

這並非是說巴蜀兩國拋棄了仇恨、放下了成見,只不過是因為雙方都沒有把握戰勝對方,因此只能達成和平。

兩國間的戰爭逐漸趨向平息,雙方都有意朝著其他方向擴張。

其中,蜀國主要是向西南擴張,而巴國則是向北方擴張。

相比較此時已經形成類似中原國家那般穩定文化的蜀國,巴國仍處於氏國的初期,而氏國初期的典型現象就是不斷地擴張,吸納、搶掠外族人口補充族人(包括奴隸)的數量。

在向北擴張的途中,巴人碰到了從隴西郡向中原遷移的趙氏一族,雙方展開了戰鬥。

最後,趙氏一族在秦嶺之人的幫助下,戰勝且重創了巴國。

此後,趙氏一族繼續東遷,逐步攻取了三川、鄭國、梁國,建立了魏國,而巴國則因為這場戰爭,實力大受損失。

見此,蜀國立刻就打破了此前兩國互不侵犯的默契,立刻派兵攻打巴國。

畢竟對於蜀人而言,巴人是侵奪了他們一半土地的敵人,哪怕不是為了仇恨而是為了後代子孫,他們也得將這些敵人趕出這片土地。

但沒想到的是,縱使是因為與魏秦兩國先人戰爭而損失慘重的巴國,最終仍頑強地守住了巴郡。

最終,蜀國只能奪回曾經屬於他們的漢中,卻無法奪回巴郡。

為了避免國人無謂的傷亡,蜀國改變的策略,他讓弟弟前往漢中郡,在當地建立了苴國,作為蜀國的附屬國,截斷巴國的北上之路,試圖對巴國展開兩面夾擊。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趙氏一族的本家、隴西魏氏,它當時向東南方向擴張也很頻繁,當時仍然還強盛的隴西魏氏,讓蜀國頗為警惕,希望苴國能起到一個緩衝的作用。

然而,雖然最初幾代苴國的君主,還牢牢記著他苴國的使命,可時間一長,因為種種原因,苴國不滿足於作為蜀國的附庸國。

在這段期間,巴國拉攏苴國,雙方聯合共同抗拒蜀國。

苴國的君主雖然明面上不打算與蜀國徹底撕破臉皮,但不可否認,苴國確實在暗中幫助巴國,使得原本蜀國強而巴國弱的局面,逐漸趨向平衡。

就這樣過了若干年後,中原逐漸形成了韓、齊、魏、宋、魯、楚、衛等諸國,而在巴蜀之地呢,蜀國就像後來的齊國那般,由於過於安逸而逐漸失去了先祖的血性,國力逐漸由盛轉衰。

按理來說,這本該是巴國趁機傾吞蜀國的好機會,但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