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戰戰兢兢,低頭不敢言語。
見此,比塔圖用視線掃過這幾人,冷冷說道:“沒了吃食,不是還有羊麼?”
聽聞此言,那些低著頭的小族長們,臉上不約而同地閃過一絲絲驚怒,強忍著不敢發作。
也難怪,畢竟三川部落將羊群視為整個部落的財富,他們將殺羊的這個行為,視為向羊乞食,有一套相當繁瑣的工序,可不是用刀子在羊脖子上戳一刀放光血就算完事,先要向他們的高原天神祈禱,稟達此事,然後將羊只洗乾淨、剔除羊毛,隨後還得念一通不明所以的祈禱,用意感謝羊只的慷慨。
而這整個過程,三川之民絕不會用殺、宰這種字眼,他們會稱其為慷慨的奉獻,意思就是感謝羊只將它的全部奉獻給部落。
而作為對這種慷慨的奉獻的還禮,該部落會吃乾淨羊隻身上任何一個部位,包括羊血,蒸熟後也燒羹吃掉。並且,羊身上的毛、皮、角、骨頭,包括胃囊、羊泡(膀胱),都會製成相應的工藝品,最後那些沒辦法利用的邊角料,這才會妥善地埋入土中,大概是魂歸土意思。
正因為有著這樣的文化習俗,因此,絕沒有哪個部落會大批地屠宰羊群,他們認為此舉會遭到高原天神的厭惡。
因此,當比塔圖說出那番話說,那幾名小族長的面色頓時就變了,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
“大族長。”
這時,博西勒在旁低聲提醒了比塔圖一句。
……
可能是意識到了自己的失言,比塔圖深深吸吐了幾口氣,調整了一下情緒,但將方才的事揭過不提,:“諸位族長,你們部落的貢獻,我會記在心裡的,待打敗了魏軍之後,本族長自會論功行賞,補償諸位的損失,並給予相應的獎賞。……你們覺得怎樣?”
諸小部落族長你瞧瞧我、我瞧瞧你,半響後,才有一人硬著頭皮輕聲說道:“大族長,我部落人少力薄,恐幫不上什麼忙卻反而壞了大族長的好事……我們部落也不要那些補償與獎賞了,只希望大族長能打敗魏軍……”
這話看似說得好聽,但實際上,無非就是希望比塔圖允許他脫離羯角的軍隊而已。
因此,比塔圖的面色再次沉了下來。
不過仔細想想,這些小部落負擔了二十幾萬奴隸兵整整四日的吃食消耗,即便此刻提出脫離的請求,比塔圖也不好說他們什麼。
“那就……借幾位吉言了。”
比塔圖勉強地笑了幾聲。
幾位小族長們千恩萬謝地離開了,望著他們離去的背影,比塔圖的心情很是複雜。
那是一種氣憤卻又無奈的複雜心情,或者還摻雜著幾分無助。
良久,比塔圖長長嘆了口氣。
“若我敗亡,則敗因在於……魏軍攥指為拳,而我三川,卻似一盤散沙。”(未完待續。)
第431章:進退維谷的羯角
正如趙弘潤之前所預測的那樣,隨著戰事耽擱拖延了幾日,羯角人糟糕的軍糧問題就逐漸暴露出來了。
據雒城內諸部落族長所講述的事項,羯族的騎兵基本上只攜帶三日左右的糧食,之後的食物來源,就靠從敵對勢力手中掠奪。
而羯角的奴隸兵,待遇就更為悽慘了。
這些被羯角人視為戰場消耗物的奴隸兵,根本就沒有穩定的食物獲得途徑,餓一頓飽一頓那是十分常見的事。
什麼?吃不飽肚子會影響戰鬥力?從而使得傷亡率大大增加?
事實上,羯角人根本就不在乎奴隸兵的傷亡,或者說得更殘酷些,羯角人根本就未曾考慮過這些奴隸兵最後能否活著回去。
當然了,不在乎奴隸兵的傷亡情況,並不意味著羯角人不給奴隸食物吃,由於有羝族人這個前車之鑑,事實上羯角人也不敢真的將這些奴隸兵往死路上逼,免得這些胡人出身的奴隸,學曾經的羝族人那樣,奮力反抗,將羱族與羯族從奴隸主的位置上拽下來殺掉。
因此,如今的羯族人已經學會給予奴隸們一個卑微的希望,就像羯角部落在開戰前跟那些奴隸們所說的那句待打贏了魏人便釋放你們自由的承諾。
什麼叫打贏了魏人?
這既可以理解為在一場仗中打贏魏人,也可以理解為攻滅整個魏國,全憑羯角人在最後如何詮釋這句話而已。
但正是這個卑微的希望,一度支撐著那些奴隸兵們瘋狂地向雒城發動進攻。
可實際上,只要是聰明人,皆可以預測到,羯族人不可能那般輕易地放手他們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