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見衛鞅拱了拱手,正色說道:“我建議與魏媾和,用我軍的退兵,換取魏國的錢物、工藝技術,以及三川的土地。……媾和之利雖小,但勝在穩妥。”
聽了衛鞅的話,秦王的眉頭深深皺了起來。
不可否認,衛鞅的建議相當不錯,相信在這種危難時刻,魏國肯定不會吝嗇他們的財富以及工藝倘若國家都不存在了,留著那些做什麼?
問題在於,這點蠅頭小利根本不能滿足他們秦國的胃口啊。
要知道,只要打敗了魏國,他們就可以恣意搶掠魏國的財富,掠奪魏國的各種技術,同時還能夠掃除這個秦國踏足中原的最大障礙,簡直就是一本萬利。
相比之下,魏國割讓的土地、賠款、以及那些交出的技術,這算得上什麼?
“姑且……再觀望一陣。”
猶豫半響後,秦王做出了決定,下令贏率軍駐守藍田。
在他看來,只要魏將司馬安沒辦法突破藍田殺到秦國境內,那麼,魏公子潤就不具備與他秦國魚死網破的資格。
但萬一若是魏將司馬安突破了藍田呢?
說實話,秦王也有些迷茫。
他秦國,當真有必要與一個即將走向覆亡的國家魚死網破麼?
沉思了數日,秦王還是拿不定主意。
第1195章:冬日奔襲?!
十月下旬,桃林魏營差不多已經竣工,但趙弘潤卻並沒有急著進攻南側二十里外的桃林秦營,因為沒有什麼意義。
派出去打探訊息的青鴉眾已傳回來情報,言武信侯公孫起在華陰至桃林這段長達一百五十里的狹長臨河平原地形上,最起碼建造了七座軍營,倘若趙弘潤採取按部就班式的進攻方式,那可真是天曉得何年何月才能透過這片平原。
更要緊的是,這座平原明擺著就是武信侯公孫起準備“白送”給魏軍的,目的就是為了拖延魏軍的時間。
想想也是,在進攻那七座軍營前,魏軍怎麼說也得先建造一座軍營吧?以趙弘潤麾下的兵馬人數來說,就地取材建造一座軍營最快也得六七日,若是再考慮到獲取木料的難易以及氣候關係,建造軍營的速度明顯會大幅度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倘若按照正常的戰法去攻取秦軍包括桃林在內的整整八座軍營,最起碼也得花費幾個月的工夫。
更要緊的是,相信武信侯公孫起也不會每次都給魏軍“預留”下建造軍營的林木。
這種小伎倆趙弘潤並不陌生:一開始放任魏軍建造軍營,而待等魏軍過於深入之後,突然使出豎壁清野之策,讓辛辛苦苦跋涉至下一座秦營前的魏軍,連建造軍營的木料都無法獲得,從而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
倘若到時候魏軍選擇撤退,那麼秦軍就有伺機追擊的機會一方是養足了力氣的秦軍,一方是剛剛抵達、身為疲憊的魏軍,怎麼想都是前者的勝算更高。
因此在趙弘潤看來,雖然武信侯公孫起似乎擺明了要用八座軍營來拖延魏軍的腳步,但這其中,未嘗沒有陷阱武信侯公孫起那是甘心處於被動的人麼?秦將王戩那次足以令魏軍提高警惕的偷襲,就足以證明武信侯公孫起其實也是一個進攻**非常強烈的人。
要破解武信侯公孫起的計策,就只有一個辦法……
當日,趙弘潤站在桃林魏營的帥帳外看著天空,心下暗暗說道。
回到帳內後,趙弘潤拿起筆,在紙上畫了一副設計草圖,隨即召來商水軍的諸位將領,吩咐他們按照圖紙上的設計,讓士卒們打造一種工具。
同時,他又下令將軍中所有的羊群全部宰殺,藉助寒冷的天氣製作成肉乾。
至於那些羊皮羊毛,則讓川雒聯軍的戰士們幫忙製作成羊皮襖,充當魏軍士卒禦寒的冬衣。
除此之外,趙弘潤還親筆寫了一封信,派青鴉眾送到身在雒城的介子鴟手中,讓後者想辦法多運輸一些糧草到前線。
就這樣,相近半個月,肅王趙弘潤麾下的魏軍建成軍營、且距離桃林秦營僅僅二十里的情況下,竟沒有發動過一次進攻。
這種極其詭異的現象,讓秦軍主帥、武信侯公孫起感覺到強烈的危機感。
要知道,雖然武信侯公孫起並不清楚河內戰場、宋郡戰場那邊的具體戰況,但他多少能夠猜到,此時魏國本土的戰況應該是越來越不利,因此按理來說,魏公子姬潤應該會率領軍隊瘋狂進攻才對。
可是呢,魏公子潤麾下的魏軍,在整整半個月內都沒有絲毫異動。
事有反常必為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