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國的軍隊在邊境對峙,此時若宋王聽到訊息,就會迅速派出使者調停,擺出一副彷彿中原霸主的架子,刷一波存在感。
再比如哪個國家的國君失德,若是其國家內部出現了戰亂,當時的宋王也會召集盟國,出兵征討,或者平亂。
倒不是為了趁火打劫搶奪什麼,畢竟宋國在外界的信譽一向都是很不錯的,哪怕是在如今的宋郡,宋人的信譽也絕不會遜於衛人。
只能說,那一任的宋王可能是有這方面的喜好。
可問題是,干涉他國外事、內爭這種事情,一次兩次別國可以容忍,可你三番兩次的,他國又豈會一直買賬?畢竟當時的宋國也並未強大到可以透過武力使周邊的鄰國全部臣服。
於是乎,不滿於宋國國君幾次三番調停,以及在各國的內政之事上指手畫腳,於是鄭國很快就跟楚國眉來眼去起來,衛國亦逐漸與宋國變得不和睦。
隨後,因為霸主地位,宋國與楚國的矛盾愈發激烈,兩國的軍隊在邊境時常發生戰爭。
但遺憾的是,宋**隊在當時來說雖然也算精銳,但終究是抵不過楚國那人數龐大的正軍,勝少敗多。
於是,當時的宋王不得已向楚國求和停戰,宋楚戰爭遂結束。
可戰敗歸戰敗,這股氣宋王卻咽不下,因此在次年,宋王起兵征討鄭國,畢竟當時鄭國已暗中投靠了楚國那邊。
鄭國遠沒有宋國強大,抵擋不住宋國的軍隊,於是就向楚國求援,當時的楚王接到求援的訊息後,毅然下令參戰,討伐宋國,於是乎,宋楚兩國再次爆發戰爭。
而在這次戰爭中,由於宋王迂腐地拒絕進攻半渡的楚軍,認為那是不道義的行為,最終被如洪水般從楚軍擊潰。
因為這場戰爭,宋國在中原的威懾力也就此一落千丈。
在那之後,曾經早已對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