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25部分

相比之下,趙弘潤反而在意南梁王趙元佐麾下的北二軍,是否能守住上黨不被韓軍再次佔領。

不過據抵達山陽的屈塍、晏墨等將軍所言,南梁王的北二軍似乎已在籌劃繼續向北進攻。

這讓趙弘潤暗自竊笑。

意料之內、情理之中,南梁王趙元佐意圖繼續率軍向北挺進,這完全不出乎趙弘潤的意料。

畢竟,倘若南梁王趙元佐僅僅只滿足於守住長子城與泫氏城,那麼,他們即便能守住這兩地,風頭也是不可能蓋過肅王軍的因為攻克這兩地的,乃是肅王軍!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南梁王趙元佐麾下北二軍只有一條出路:非但要守住長子城與泫氏城,還要繼續擴大功勳,只有這樣,北二軍日後才不會再次遭遇被人抹除功勳的事情。

對於長子城、泫氏城往北的那一帶,趙弘潤還是比較瞭解的。

從地圖顯示,長子城往北仍有不少值得攻取的肥沃之地,比如屯留、襄垣(yuán)谷遠、潞氏、銅(di)等等。

這些地方屬於上黨軍的中部,由於年代相隔較遠,因此趙弘潤也說不清這些地方是否曾經歸屬他魏國所有,不過從地名來判斷,這應該是當年魏韓兩國的邊界,居住著像銅、潞氏、赤狄等異族,充當魏韓兩國夾縫間的緩和帶。

但有一點可以證實,那就是南梁王趙元佐的北伐,註定不會輕鬆。

長子城的西北方是屯留,而這裡已經臨近被稱之為五雲山與八賦嶺的山地地形,再往北的襄垣則是建在一片較為低勢的山上。

再往北,那便是壺關,它建立在一片當地人稱之為壺口山高山之上,那裡的地勢海拔,毫不遜色太行山上的天門關與孟門關。

至於壺關再往北,那就是上黨郡的北部山地,雖然在趙弘潤看來那裡蘊藏著豐富的資源,但以當代的技術,想要在這些山脈中發展礦業,仍然是非常艱難。

也正因為這樣,就連韓國都沒有在這裡投入建設,以至於從百餘年前起,都死盯著當時仍屬於魏國的上黨郡南部,畢竟那裡是平坦而肥沃的土地,適合耕種。

從戰略上來看,南梁王趙元佐要是想確保長子城無憂,就必須攻下壺關;倘若他並不滿足於止步長子城,而是想打到太原郡去,那麼就更要拿下這座雄關。

只不過,想要攻克壺關這可不易,而拿下之後,筆直穿越上黨郡北部那一百五十里到兩百里直線距離的山區,最終抵達太原郡,這更是一樁極其艱難的挑戰。

正是因為考慮到這種種原因,趙弘潤機智地將上黨戰場移交給了南梁王趙元佐,畢竟在他看來,在那種崇山峻嶺與韓國的輕步兵戰鬥,肅王軍的刀盾兵非但沒有絲毫優勢可言,反而是處於劣勢的。

至於南梁王趙元佐能否在那一帶取得戰果,那就憑他自己的本事了,反正就目前整個北疆戰役的局勢來說,無論是太原戰場還是上黨戰場,都已經不再是整個魏韓戰局的焦點。從趙弘潤決定攻打韓國王都邯鄲那一刻起,兩國的焦點戰場就轉移到了邯鄲郡這邊。

之後過了兩三天,待等到二月二十六日的時候,目前駐軍於宅陽的魏武軍統帥兼魏國北疆戰役總帥、大將軍韶虎,專程派人到山陽,向趙弘潤遞交了任命書,任命趙弘潤為副將兼偏師主帥。

原來,在趙弘潤抵達山陽的第二日,他便寫了一份詳細的戰報,派青鴉眾送到了身在宅陽的大將軍韶虎手中。這份戰報中,詳細記載了趙弘潤出兵上黨的具體過程以及目前上黨的局勢。

當時在收到這份書信後,大將軍韶虎對於趙弘潤收復了長子城與泫氏城感到非常驚喜,尤其是當趙弘潤在信中指出天門關、孟門關兩地亦迴歸魏國之後。

因為這意味著,魏國已在此戰中收復了所有祖祖輩輩時期被韓國侵佔的國土與城池,可以說,這次北疆戰役非常成功,只要接下來能夠擋住韓軍的再次反撲,相信此戰的戰果,會令整個魏國都感到雀躍,畢竟魏軍已經收復了魏國曾經的失地上黨郡南部那片肥沃的土地。

至於上黨郡北部,說實話魏國對那裡並沒有什麼想法,倒不是因為那裡曾經就屬於韓國所有,只是因為那裡是深山峻嶺,不利於耕種,即便佔領那些人跡罕至的山脈,對於魏國也沒什麼大用。

再者,一旦魏國佔領了上黨郡北部,那麼魏國將直接與韓國的太原郡接壤,而這會刺激到韓軍。

因此,留出上黨郡北部那些山嶺不攻,這是明智的選擇。

當然,這是趙弘潤的考慮,而既然南梁王趙元佐決定率軍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