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梁郡、原陽國等地。
而讓趙弘潤感到好笑的是,這座沙盤中還擺著不少約有三個指節高都計程車卒木雕,這些士卒有的挎刀持盾,有的持槍而立,還有的,則手握著一面旗幟,旗幟上刻著諸如商水軍、鄢陵軍、北一軍等字,雕刻地惟妙惟肖,頗為用心。
值得一提的是,趙弘潤還在這座沙盤上的上黨盆地一帶找到了他自己確切地說是代表他的模型,一名帶著旗手的騎士,旗手高舉的旗幟上刻著肅王潤的字樣。
除此之外,趙弘潤注意到這座沙盤中還有代表其餘諸路魏軍計程車卒木雕,比如姜鄙的北一軍,那枚士卒木雕已經深入到太原郡,以至於從沙盤上的局勢來看,整個河東郡西部僅此孤零零的一支。
而另外一座沙盤,則似乎是河東郡東部以及邯鄲郡這一塊的戰場縮略。
從這座沙盤的局勢來看,用墨汁塗黑計程車卒木雕是代表魏兵的,而用不知是硃砂還是血染紅計程車卒木雕,則是代表韓軍,以至於魏韓雙方士卒雕像呈現彼此對峙的局面。
“且容韶某先向三位殿下闡述當前河東郡東部這邊的戰況。”
從一名參將手中接過一根細木棍,韶虎指著沙盤對趙弘潤、趙弘宣、趙弘疆三人解釋道:“從修武往邯鄲方向,臨慮與汲縣構成了第一道防線,臨慮山、淇(水)關、沫邑、黎陽、滑(臺)縣、蕩陰,則是第二道防線,從整體看來,這是一片寬六十里、長約兩百餘里的狹長戰場,它的西與北兩側是臨慮山,而東與南,則是大河。……這片狹長地帶,被臨慮山與大河(黃河)包夾其中,可以說兩面都沒有可迂迴周旋的餘地。……這片當地韓人稱之為共的狹長地帶,便是我軍眼下首先要考慮攻略的地點,若不是突破這裡,攻打韓國王都邯鄲,只是一個笑話。”
聽聞此言,趙弘潤、趙弘宣、趙弘疆三人皆圍著那座沙盤站著,目不轉睛地看著沙盤中的地形,隨即,他們微微皺起了眉頭。
因為三人都看得出來,這片戰場的縱深太長,尤其適合騎兵衝鋒。(未完待續。。)
第981章:制定戰術
ps:實在抱歉,昨晚太困了,以至於在想劇情的時候睡著了,看在作者三點起來補更的份上,諸位書友就輕饒了吧。
以下正文
對於共地,如今流傳下來的有兩個說法。
其中一個說法是,在幾百年前,此地乃梁國一氏公族的封邑,即取供的含義;而另外一個說法是,這裡在數百年前曾是梁、衛兩國的邊境。
後一個說法也是具有一定依據的,畢竟據記載,當時梁國與衛國都屬於不強不弱的中原國家,在他們的北方,有著共同的敵人胡戎,因此,梁、衛兩國結盟,聯合在共地駐軍,以防胡戎侵入中原。
久而久之,這片當年梁、衛兩國用來駐軍的平原,便逐漸被人稱之為共。
對於這個說法,趙弘潤認為還是比較可信的,畢竟河東郡往北的上黨,曾經就居住著赤狄、潞氏、端氏、泫氏等上黨胡戎,每年秋季時出兵南掠,嚴重威脅到梁、衛等中原國家的邊境安全。
三月初六至初七,商水軍、鄢陵軍、北一軍、山陽軍、魏武軍,這總共五支魏軍,在修武縣一帶做最後的整頓。
而韶虎則親自領著趙弘潤、趙弘宣、趙弘疆三人,提前一步前往共地。
在途中,趙弘潤總算是逐漸明白為何河東郡東部戰場,他魏國的軍隊曾經打地那樣吃力,因為這一帶的地形實在是太平坦了,放眼望去,這片狹長的平原上很少有樹林、湖泊,以至於人能夠憑藉肉眼看到很遠的地方。
甚至於有些森林,彷彿有被放火焚燒的痕跡。
一問之下,趙弘潤才從韶虎口中的得知,原來在上次北疆戰役時期,當邯鄲郡韓軍因為種種不知名的原因退回臨慮、汲縣時,曾沿途放火,焚燒了共地一帶的樹林,確保了韓國騎兵對這片區域的視野控制。
不得不說,在一片幾乎沒有什麼障礙物的狹長平原上與韓國交戰,這對於魏軍而言絕對不是什麼好事,畢竟,這意味著韓國的騎兵能夠在很遠的地方就看到魏國的步兵。
儘管魏國的步兵可能也同時注意到了對方,可這有什麼意義麼?人家是四條腿的,想跑想打都是對方說了算。
因此,怎麼想都是魏軍處於劣勢。
在來到共地西側一處地勢比較高的土坡地帶後,韶虎便不敢再帶領趙弘潤、趙弘宣、趙弘疆三人繼續往東了,畢竟共地這一帶到處都是韓國騎兵的蹤影。
“那座就是臨慮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