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平民商人中很少有真正眼界開闊的人,以至於有大部分人只是單純想著大撈一筆,卻根本不懂得在賺到了巨大的財富後,該如何去充分的利用,最大化地以錢賺錢。
簡單地說,平民商人需要一個引導他們前進發展的路標。
而那些投奔肅王黨的貴族勢力,趙弘潤覺得也應該給這些人一個能制約他們、掣肘他們的規章。
商會……
忽然,一個念頭浮現在趙弘潤心底。
七月中旬,就在大梁朝野仍在感慨東宮的倒臺,或者猜測於雍王、襄王、慶王三者間的角力的同時,趙弘潤悄無聲息地在大梁的城西購了三間不小的臨街店鋪,在請工部營建司的工匠們粉刷裝飾之後,掛上了一塊匾額,肅氏商會。
附近許多街坊都不知這所謂的商會究竟是幹什麼的,紛紛做出猜測。
而就在他們暗自猜測的時候,肅王黨背後的貴族勢力,黃邑沈氏、安陵趙氏、商水羊舌氏、鄢陵貢氏等等,迅速擰成一股,合資請冶造局的營造司打造了幾十艘商船,建成後將其投入於川魏楚的穩固商貿路線。
同時,雍王黨在各地吸收當地貴族與平民商人加入肅氏商會,在當地開設店鋪。
這一條條線,逐漸形成一張巨大的運輸貿易網,彷彿要覆蓋整個魏國。(未完待續。。)
第906章:商會模式(二)
ps:上章最後寫‘雍王’屬筆誤,應該是‘肅王’,畢竟是‘肅氏商會’嘛,抱歉。
以下正文
肅氏商會的形成,戶部是第一個感覺情況不對的。
要知道在此之前,戶運(戶部貿易運輸)佔據著魏國商貿的最大份額,無論是地方諸侯還是名門望族,都無法與戶運的運輸量相提並論。無論是貴族商人還是平民商人,都無法撼動戶部旗下的官商。
想想也知道,哪怕是再有錢的諸侯王或地方貴族,又如何與掌握著國家財政的戶部相比?至於人脈就更不必多說。
但是商會模式的出現,卻讓戶部感受到了莫大的威脅。
就比如肅氏商會內的那些貴族,黃邑沈氏、安陵趙氏等等,曾經這些貴族單獨開闢商貿路線時,戶部毫不在意,畢竟兩者的財力與人脈根本不可相提並論,可當這些貴族勢力擰成一股,一起籌資、一起分享人脈時,這遠遠不是一加一等於而的概念。
打個比方說,安陵,這座潁水郡內數一數二的城池。
曾經安陵城內那些商人的交易模式,都屬於是單打獨鬥,即透過自己家族的商隊與人脈到其他地方收購交易物,因為沒有財力擁有大型運輸船,因此普遍採取馬車陸運的方式,非但耗時久而且花費巨大。
可隨著安陵趙氏帶領安陵城內那些大小貴族商人投入了肅氏商會的懷抱後,曾經的陸運模式被廢棄,取而代之的,是不亞於戶運運載量的水運模式相比較陸運,水運更快、更便捷,並且其中消耗的花費也更少。
每隔一段時間,隸屬於肅氏商會的大型運輸船,便裝載著滿滿當當的貨物,在鄢陵、安陵附近停靠,當地的貴族商人直接在港口卸下貨物,運回各自的倉庫,相比較曾經單打獨鬥的模式,集裝運輸模式將消耗減到了最低,非但降低了運輸成本、也縮短了運輸時間,變相地提高了利潤。
集裝物流,這就是肅氏商會準備在整個貿易網上所扮演的角色:針對各地方商人勢力沒有能力養活一支龐大的運輸船隊的這一點,以批發的方式,將貨物出手給各地方的商人勢力,使後者成為零售商。
批發賺的錢,肯定沒有零售來得多,但正所謂吃獨食容易遭天譴,給各地方的零售商人留口飯吃,也容易招攬到更多的貴族勢力投奔到肅王黨這邊來。
而更重要的是,在這種模式下,掌握著運輸渠道的肅氏商會,等於是捏住了各地零售商人的脈門。若是日後有誰不聽話,沒關係,直接將其踢出整個交易網,使其迴歸原本的陸運模式,然後再找個替代的人,隨隨便便就能用經濟手段將其擊垮。
以如今魏國的經濟狀態,渠道方無疑是大爺。
曾經,魏國最大的渠道商就是戶部的戶運,而如今,則多了一個正在迅速崛起的肅運。
七月下旬,戶部尚書李粱收到了旗下官商的稟告,後者彙報國內出現了一股龐大的實力正在跟他們爭奪三川以及國內的交易物。
起初,戶部尚書李粱感到十分好笑,畢竟他戶部代表著整個魏國的財力,誰有那麼大的實力與他們戶部搶飯吃?
但是當看到旗下官商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