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6部分

紹的分析,道:“吳人的水軍戰法確實如此,當年赤壁第一次水戰時,曹操的荊州水軍就是因為抵擋不住吳人鉅艦的衝擊,陣形被衝得四分五裂,因此才大敗,這也是後來曹操不得不選擇鐵鎖連舟的重要原因。只是,要破東吳鉅艦又談何容易,除非咱們能造出一樣大的艦船,只是這般高超的技藝,以荊州造船匠的能力,只怕難以如願呀。”

方紹道:“我們是造不出吳人那樣的大艦,但可以想辦法摧毀他們的大艦呀。“這時候,龐統忍不住笑了,道:“中正呀,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呀,那般鉅艦,撞都撞不動,難不成你打算用強弓硬弩把它們給射沉嗎?”

方紹淡然一笑,道:“弓弩自然是射不沉的,但這樣武器一定能行。”

方紹說著,將一張圖紙從袖中取出,平鋪於劉備案前,道:“當年官渡之戰時,曹操曾以霹靂車破袁紹箭塔,紹因之獲得靈感,幾經思索之下,特發明了此物,我給它取了個名字,叫做’神威炮’。”

“神威炮!”

眾人被這個威風的名字所震,皆圍了上去看那圖樣。

別看那武器名字叫的響亮,其實方紹所畫的,不過是後世蒙古人最先使用的“回回炮”

的設計圖紙。而所謂的回回炮,其實也不過是投石機的一種。

後世的歷史中,回回炮第一次露面是在蒙古入侵南宋的戰爭中,當時號稱天下堅城的襄陽,被回回炮“一炮中其譙樓,聲如震雷,城中洶洶,諸將多逾城降者”。

宋人以守城擅長,更是有專門編寫的守城教材《守城錄》,但面對配備了回回炮的蒙古軍後,守城的優勢便蕩然無存,所以自襄陽城破之後,蒙古人所過之處,宋人無不開城投降,這與回回炮的大規模應用是分不開的。

官渡這戰中,劉曄向曹操所進獻的所謂“霹靂車”,其實就是一種簡單的人力投石機。這種投石機使用起來需要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來拉繩,不但使用繁雜,效率低下,而且準心與投彈重量也很低。

回回炮與普通投石機的關鍵區別,就在於回回炮加增了配重灌置,如此一來,便可以使用配重來取代人力拖曳,一方面能夠方便的根據配重重量和高度估算出射程與彈道,另一方面則可使用棘輪、扛杆等進行蓄能,使得所需的人力大為減少。而傳統的投石機,無論是單梢、還是多梢,則由於是靠數十乃至上百人的協力作用,因此精度很低。

最強悍的配重投石機,甚至可以將近一千磅重的彈體,拋射出三百多米的距離,而且還能精確的命中目標。在冷兵器時代,這般恐怖的攻擊力,對於守城一方的震懾力是可想而知的。

當然,方紹設計的這個神威炮,遠比蒙古人攻打襄陽的重型回回炮要小得多,他是設計將神威炮安裝在大型的鬥艦上,如此一來,則可藉助神威炮的射程與彈體重量,輕易的摧毀東吳的巨型樓船。

有人說決定戰爭的是人,而不是武器,這句話當然有其道理,但也不完全正確,比如當年的歷史中,如果曹魏沒有一支鐵騎軍團的話,如果蜀漢沒有強大的弩兵部隊的話,如果吳軍沒有巨無霸的水軍戰艦的話……歷史究竟會如何演變,還真是尚未可知。

方紹當然想把火藥大炮的也發明出來,但他知道,以當今這個時代的冶金水平,就算他把火藥配方和鑄炮技術搬出來,也無法造出能夠用於實戰的大炮。而作為工科畢業生和一個歷史愛好者,發明回回炮這樣容易製造卻又不乏技巧的戰爭武器,顯然要更為現實一點。

當方紹把這神威炮的能力詳細的解釋了一通後,在場的諸人都是覺驚奇不已,諸葛亮更是拍著方紹道:“中正呀,你這神威炮果然是破東吳鉅艦的利器,有了這神器,咱們對東吳的戰略便可從容的進行調整了。

歷史上,蜀漢政權因為國力不如魏軍,又無騎兵之利,所以在軍隊建設上,十分注重先進技術的使用,如令魏軍望風喪膽的連弩部隊,可削鐵如泥的蒲元刀等,這似乎也與諸葛亮等荊襄士人對於機關奇巧之術比較重視有關,故而方紹只將神威炮的道理一解釋,諸葛殼等人便能悟到其中要義。

龐統亦點著頭道:“若這神威炮果真有中正你說得這般效果,那麼對東吳此翻的挑釁,咱們或許可以大膽的對其施以懲戒。”

劉備遂是拍案道:“好吧,那中正你就先將這神威炮試作幾門吧,如果真有神效,那就好好教訓一下孫權那個碧眼小兒吧。”

於是,在劉備自勺授權下,方紹得以調整合都城最好的一批鐵匠與木匠,用了三天的時間趕製了兩門神威炮。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