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3部分

劉玄德這樣對咱們,孝直也當留有後路啊。我倒是想,東吳的孫仲謀聽說也是個明主,咱們不妨考慮將益州……””永年,住口!”法正一語喝斷了彭蒙的肆言,鐵青著臉,正色道:“當年我等受劉璋冷落,若非是主公,焉有今日之風光。我等受主公知遇之恩,正當竭盡全力,輔佐主公成就大業,我等也好名垂青史,豈又能因一點小小的不滿就妄生異心!”

彭蒙自以為他了解法正,卻沒料到法正的態度如堅決如此,一時無言以應。

“永年,我勸你還是收斂一下你這張嘴吧,所謂禍從口出,你若還是這般口無遮攔,將來早晚要後悔,到時沒人能保得了你。你好自珍重吧,告辭。”

法正也不想與他多言,當下便拂袖而出,只將彭蒙丟在大道上,一臉錯愕的瞧著他漸漸遠去。(未完待續)

第一百七十一章 相反的處境

彭蒙之事告一段落,建安十六年末,十七年初的這一段時間,整個益州相對而言是平靜的。

經過長達半年的安撫,荊州士人確立了在益州的主導地位,東州士人得到了明顯重用,部分人更是被委以要職害之職。而益州土著士人在經過一番打壓與拉攏的雙重攻勢下,已經掀不起什麼大的風浪,而如黃權、張任等確有才華的土著代表,亦在劉備集團中佔有了一席之地。

總之,在經過半年的整合之後,益州已初步形成了士盡其能、民盡其力,政通人和的氣象。

而方紹,除了參與一些重大事宜的決策,以及教授大公子阿斗學業之外,每天不外乎在家鑽研他的造紙大計。

熬過了寒冷的冬季,終於迎來了川竹生長的春季,滿山遍野的竹筍為製造竹紙提供了最佳的原材料。

二月的這一天,方紹正與諸葛蓉在院中閒聊,忽然一名老匠人興沖沖的奔了來,將一張頗為光滑的紙張顫巍巍的捧上,喜不自勝的叫著:“成了,威了!”

方紹一躍而起,將那張還帶著烘焙餘溫的竹紙捧在手裡,細細的觀察觸控,這張紙儘管與現代的紙張仍有著很大的差距,但無論從色澤還是光滑度上來看,都要遠遠的超出蔡倫紙,很顯然,他威功了。

“夫人,你看,這紙我造成功了!”

方紹將這第一張竹紙小心翼翼的交在了諸葛蓉手上,臉上是難以抑制的喜悅。在一名政客眼裡,也許這區區一張竹紙微不足道,但身為穿越者的方紹,卻清楚的知道這一張薄紙有多重的份量。

就是這一張紙,當它推廣全國之後,至少要將華夏文明的發展進度提升幾百年。當然,這種改變既不轟轟烈烈,也不波瀾壯闊,甚至放眼天下,也許只有方紹一人才能體會到它的非同一般。

“這紙就是夫君你設計的那些東西造出來的麼?真的是很光滑呀,比蔡倫紙好多了,夫君,恭喜你呀,你花費幾個月的功夫,終於成功了。“諸葛蓉的臉上同樣是欣慰之情,不過她所欣慰的卻並不是這竹紙發明的重大意義,而是對丈夫付出一番心力之後終於大功告成的欣慰。

“就照著這張紙的手藝,多造一些出來,改天呈給主公瞧瞧,他一定會很驚訝的。”

於是,方紹便帶領著那些匠人連夜趕工,加班加點的趕製這竹紙。

其實這造紙的工序並不複雜,首先是選取合適的嫩竹,斬成一截截近兩米的竹筒,再破威一根根兩厘米寬的棚子,捆束成把,將之放入湖塘中,然後撒上一層層的石灰,以水浸泡。

浸泡數月之後,將漚爛的竹麻去青,將之投入大鍋蒸煮,使之變成熟料。再將這熟料放入石臼裡細細舂搗,經此一道工序便產生了紙料。然後將紙料投入一個大水槽中,加入紙藥攪勻,用可動的紙簾在水槽裡抄紙。接著將紙簾上的紙料倒扣在一起,形成一層層的溼紙堆,並榨乾其中的水分。最後將溼紙逐一分離,貼在焙壁上焙乾,於是便一張光滑乾淨的竹紙便就此產生。

《天工開物》上所記載的這造竹紙的方法,雖然看似簡單,但其中每一道的工序,比如浸泡的時間,石灰的份量,焙火的溫度,乃至抄紙的技術,都是必須經過長期的摸索方才能成型。所以,從方紹在自家院中開爐以來,足足花了一個冬天,方才成功的造出第一張竹紙。

七天之後,方紹造出了一百多張紙,便帶著這些新造的竹紙,前往州府去進獻給劉備。

劉備何曾見過質地如此光滑的紙張,不禁也是驚歎不已,便忙傳了諸葛亮、張飛等人一同入府來瞧新鮮。

“中正,你這紙是怎造出來的,摸起來比帛書還要光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