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0部分

去,叫雲長他們也不斷上表,亮相信,用不著多久,主公必然就食應允了。”

第二百一十四章 夢想

中午有點事,這兩章就現在一起發了。

眾人私下裡達成了共識,於是,在接下來的一個月中,以諸葛殼為代表的劉備集團眾官吏,接二連三的開始了聲勢浩大的勸進行動。

先是身在漢中的文武們成群結隊的上門”糾纏”,接著留守益州的張松、黃權等輩,鎮守東三郡的魏延與孟達,乃至鎮守荊州的關羽、徐庶、蔣婉等人也紛上表。各種勸進之書,如雪片般從荊益兩州各地飛來,一日之中,最多的劉備竟然收到了二十餘封勸進書。

終於,在曹操稱魏國公後的一個月,劉備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只有順應“土民之意”,同意群僚向朝廷上表,為他請旨進位為漢中王。

漢中王這個名號是諸葛亮給劉備想的,之所以不王於成都而王於漢中,除漢中的軍事地理原因之外,便是因為漢中乃高祖劉邦的發家之地,漢中王與當年高祖的漢王只一字之差,但所釋放出的政治訊號卻是極明顯自勺。

那就是劉備將以稱漢中王之舉來昭示天下,他將以高祖劉邦為榜樣,以漢中為基,兵出秦川,先取關隴再奪天下,這塒身在曹操控制區,但卻心存漢室之士而言,無疑將是一種巨大的鼓舞。

在確定了為劉備所爭取的王名之後,接下來最重要之事,自然便是擬定一封群臣勸進的上表,而這封表的最重要之處,但是領銜上表者的選擇。

與曹、孫二人相比,劉備的起步要晚許多,數年之間坐擁兩州,統御數百萬官民,彷彿一夜暴富一般,因此便沒有沿著權力階梯逐步上升的充分時間。所以,而今跨出的第一步,對於劉備而言,便是決定性的一步,必須得到各方面人物儘可能多的支援,而這些人並不只是簡簡單單的一個人,更必須能夠代表其背後的備方集團勢力。

先開始時,連方紹也認為,應當由諸葛亮做為領銜者的第一位,但諸葛亮卻否定了他的建議。

諸葛亮的意思是,似他們這等荊州士人,與劉備間早就定下了君臣之名,即使列名其中,也只是充數陪位而已,政治意義並不太大。而益州新下,無論是東州士人還是益州士人,雖然實際上歸於劉備統御,但畢竟時日無長,所以更要借這一封上表,使這些人鄭重其事的表明擁護劉備的態度。

再則,劉備既然稱漢中王,釋放出了北出關隴,兵進中原的訊號,將來勢必要尋求北方土人的支援,所以上表的領銜者的選擇上,更應該充分的注重對北方土族的拉攏與重視。

諸葛亮的分析得到了眾人的認可,於是,在以此為根據下,經過一番斟酌與商討,由諸葛亮起草了一份《上帝漢表》,並擬定了上表列名者自勺名單,其中領銜的前四位依次是馬超、許靖、龐羲、射援。

乍一看這領銜的四人,除馬超之外,名稱雖然都不夠響亮,但卻也均為蜀中實力方面或名望方面可數的人物,而且這四人都各有特點。

首先這馬超乃西涼豪強,名動天下,且身有漢爵,而其經營西北多年,與漢中及益州地區也多有影響,這正是他列名冠首的重要條件。

其次許靖,此人雖然老朽無能,一向又不被劉備賞識,只是在法正的推薦下才委以高位,但此人乃汝南名士,北國人盡皆知,乃是士人階層的當然代表,選擇他為次名也是情理之重。

第三名這位龐羲,雖然劉備初定益州時,拒不歸順,只是在被逼無奈之下才於半年前歸順,但此人望出河南,官任漢廷議郎,又是劉焉的通家,與劉璋為姻親,在劉備集團中足以代表劉璋1日屬,起承前啟後的作用,故以他為第三名。

至於第四名的射援,此人來自於三輔,早年便仕於劉備幕府,但其名卻不顯,不過其兄射堅曾為劉璋長史,之所以抬高他的地位,無非是為了爭取三輔人心,並利用射氏兄弟的關係,以平衡荊州士人與劉璋舊屬間的關係。

此四人之後,才依次是諸葛亮、龐統、關羽、張飛、黃忠、法正、徐庶、方紹、李嚴等一百餘人。

雖然名義上是群臣為劉備上表請封,但這種事自己必須得到劉備的首肯,於是,諸葛亮便將這份擬定好的上漢帝書交於劉備過目,在得到了劉備的同意之後,接著又與列名其上的諸人商議,在確定沒有異議之後,方才派出使者,帶著這份求封之書,前往許昌去見漢帝。

這封表奏之書送往許昌之後,漢帝未及過目,便就轉到了曹操手中,曹操聞知劉備竟然敢上表求封王后,自然是勃然大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