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是想讓他不要贊同劉備。
“如果站在劉備這一邊,固然是可以立下一功的。不過諸葛亮和大家都在反對,我這麼一唱反調,豈不是得罪了大多數的人,不好辦啊……”
“這個嘛……”方紹磨蹭了幾番,決定還是兩邊都不得罪的好,遂道:“這般大事,紹豈敢妄論。紹只能說,根據我觀察,孫權和張昭等一干人,對周瑜的聲名日盛確實頗有猜忌,主公利用這一點去求取南郡亦未嘗不可。但紹還想說的是,孫權這個人,表面上看起來平易近人,但實則奸險狡猾無比,只要有利可圖,他什麼樣狠辣的手段都使得出來,主公若真要親往,這風險還真是不可預料啊。”
第一百一十二章 破繭之機
今天第三更,求些推薦票,謝過。
————
方紹洋洋灑灑一番話,既沒勸劉備不要去,也沒有勸劉備去,看似用心良苦,但實際上則又將皮球踢還給了劉備。
眾人該勸的話都勸盡了,這個時候,堂中變得一片靜寂,眾人注視著劉備在中間來來回回的踱步,心中都懷著一顆忐忑不安之心。
劉備表情亦是陰晴不定,顯然,經過眾人這一番利害分析之後,劉備原本的決然與自信受到了不小的打擊,所以,這時他也不由得陷入了矛盾之中。
也不知過了多久,劉備的腳步突然停了下來,微皺的眉頭舒展開來,臉上竟然露出了幾分釋然的笑。
他長吐了一口氣,慨然道:“諸位的好意,此去江東的風險,備又豈有不知。但諸位追隨我劉備,無不是想一展所長,成就一番大事,備豈能連累諸位陪著我老死在這公安小地,這一趟江東之行就算是龍潭虎穴,我劉備也非得闖一闖不可。”
這一刻,劉備慷慨的言辭之中,又含著幾分悲壯色彩,眾人聽之,無不為之動容。
諸葛亮見他決心已下,知道勸是勸不住了,只好也慨然道:“既然主公已決意涉險,那亮此番就陪主公走一趟吧,也好從旁有個照應。”
劉備搖頭道:“軍師的心意備知道,只是如今各方來投之士日增,軍師身負安民養士,督調糧賦的重擔,豈能輕易離開。軍師便與諸位坐鎮長沙公安,整軍備戰,隨時做好最壞的打算,我與子龍、中正去見孫權便可。”
看來劉備也做好有去無回的打算,到了這個份上,諸葛亮也沒話說了,就算他心裡邊一百個不贊成劉備去冒這一趟險,但他理智上卻也知道,劉備這是要為他自己和追隨他的人去開闢一條絕處逢生之路,刀山火海,這一趟都是必去不成。
諸葛亮當下也不再多勸,卻是按著方紹的肩,語重心長的叮囑道:“中正,主公此番江東之行的安危就全系在你身上了,你可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若是主公有半點差池,別怪先生我饒不過你。”
方紹本來藉著已知的歷史,知道劉備此番東吳之行是有驚無險,但給他們這樣氣氛沉重的一說,反倒心裡有幾分虛了。
不過,目下已是騎虎難下,劉備若是想破繭重生,這一趟東吳是非去不可的,方紹也只有賭一把,遂是正色道:“先生放心,紹就算拼上這條性命,也必要保得主公安然歸來。”
這天,劉備遂定下親往江東的計劃,又經過數日部署,數天之後,挑了一個黃道吉日,劉備在方紹和趙雲的護送下,帶著三百親兵乘船,順江而下前往丹徒去見孫權。
先前曹軍南下,孫權為取荊州並抗曹軍,故將軍府暫遷至柴桑,現今西方戰事稍告一段落,為加強對吳會一帶山越人以及吳中大族的控制,孫權又將軍府暫時遷往了丹徒縣。
這丹徒縣即今鎮江,隸屬於丹陽郡,古時亦名京口,乃是秣陵(南京)下游重要渡口,赤壁之後,孫權始將軍府遷於此地。
此時正值開春,風和日麗,江水順暢,一路經過柴桑、秣陵等重鎮,不出七日,丹徒渡便在眼前。
“主公,前邊就是丹徒了,咱們該準備下船了。”
方紹提醒船艙中的劉備,先前出使柴桑近十月,期間他也曾數度前往丹徒面見孫權,故而對東吳沿江一帶的地形也多有了解。
劉備走出艙中,立於船頭遙望丹徒渡,卻見數里外的渡口船來船往,一派繁華,不禁感慨道:“吳會有長江之險,漁鹽之力,又逢中原大亂,士民南渡避難,方才有今日之繁華呀。只可惜這一番大好河山給了孫權,若是落於我手,曹操又焉能穩坐中原。”
方紹見劉備感慨心起,便陪著說道:“當年主公據有徐州之時,何不趁南下取了揚州呢。”
劉備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