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地,不曾挪動半分。
溫氏一族歷來只效忠於聖上,從不參與皇子間的奪位之爭,因而不管最終坐上皇位的是哪位皇子,對溫家都很信任,也很倚重,溫家的榮耀才會長盛不衰,惠及後世子孫。
當然,這與每一代溫氏一族當家人的英明睿智也是脫不開關係的。
宓妃出了白雲樓並沒有直接前往太師府,而是先進了一家成衣店,買了一套男裝換上,隨後進進出出了兩家酒館跟三家茶樓,這才動身前往太師府。
如若不是晚上的除夕宴她必須出席,大白天的她也不會冒然決定潛進太師府探查。
有些事情,只適合黑夜風高的晚上去做,比如殺人,又比如栽贓嫁禍。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戰不殆。
酒肆茶樓,自古以來就是各種訊息流通最廣泛的地方,至於青樓,宓妃覺得她要去打探太師府,這樣目的太明顯。
更何況,她現在也算是初來乍到之輩,萬一運氣不好,跑進去打探訊息的青樓好巧不巧,好死不死的正是龐家的產業,她算不算自投羅網?
好在她花了這麼些心思總算是值得的,大概算是把龐家人的底摸到那麼幾成,這心裡就有了幾分計較,行事起來也方便許多。
龐太師龐洪,祖籍在斐城,龐家在當地也是一個世家大族,族中一部分的人從商,一部分的人則考取功名入仕。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龐家在斐城越來越有名望,族中嫡系一脈子孫也漸漸從七八品的小官,做到了正四品的一方知府,家族逐漸壯大起來。
近百年以來,龐氏一族出了三位皇妃,家族也因此又上了一個臺階。直到龐太師這一代,他的小女兒更是貴為當朝皇后,外孫又貴為當朝太子,可算是將整個龐氏一族推到了祖祖輩輩的最高點。
原本從龐氏一族出了第一位皇妃開始,龐氏一族就在暗中積聚財富,積攢力量,目的無非就是讓龐氏一族更上一層樓。
第二位皇妃出現之後,家族力量如日中天,無奈當時的這位龐皇妃雖然深得寵愛,但偏偏膝下無子,龐氏一族就是想使勁兒也沒地方使,唯有繼續圖謀更多的榮華。
待這一族出現第三位皇妃,而這位皇妃又順利的生下了一位皇子,當時的龐氏掌權人別提有多麼的高興與興奮,只可惜任憑他機關算盡,皇位終究是沒能落到那位皇子的頭上,甚至還因此惹來了殺身之禍,最後死於非命。
皇室的奪位之爭素來慘烈,成者王敗者寇,沒有重來一次的機會。
好不容易到了龐太師這一代,前韓皇后死後,他在朝堂之上明裡暗裡的向皇上施壓,後宮又有皇太后相助,費盡心機的讓他的女兒成為了皇后,讓他的外孫成為了名正言順的太子,成為了繼承皇位最佳的人選,他的野心自然也越來越大,越來越磅礴。
外戚太強,素來就是皇家大忌。
當今聖上對龐氏一族的不滿也不是一天兩天,可龐大師絲毫不知收斂,行事也越發的張狂,不把皇上放在眼裡。
表面上龐太師張狂到底,背地裡的手段也沒少使,但凡有能力跟太子爭奪皇位的親王,都是他要防備要除去之人。
近年來,為了鞏固太子的地位,剷除對太子有威脅的人,龐太師做的黑心事數都數不過來。其中,首當其衝的便是寒王墨寒羽。
這位少年成名,手握重兵被百姓稱為戰神,同樣被其他三國帝王讚譽過的王爺,無論哪一個方面都完勝太子很多,久而久之便成了龐太師的一塊心病。
寒王不除,他實難安枕。
論身份,寒王乃前韓皇后所出嫡子,是正兒八經的嫡出皇子,血統高貴。
而太子,名份上雖也為嫡出,但卻不能跟寒王放在同一水平線上。
畢竟,太子的生母,即便現在貴為皇后,卻也只是在韓皇后死了之後才坐上後位的,正經說來還是尊貴不過韓皇后。
論才華學識,戰功威望,甚至是民心,寒王隨隨便便就能甩太子好幾條街。
不是龐太師要貶低自己的外孫,而是事實就是如此,即便太子不是草包,也的確有些學識,可前提是不能跟寒王放在一塊比較,否則兩人之間的差距立馬就顯露了出來。
再者,單論兩人的氣場,寒王的身上有股與生俱來的王者之氣,而太子的身上卻是沒有,頂多也就看起來比一般人要高貴些,不凡一些。
到底是皇家出品,骨子裡多多少少還是有那麼幾分的威嚴。
從酒肆茶樓裡,宓妃能探聽到的也就只有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