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
窮文富武,武進士之途向來是八旗子弟晉身之路。
漢人中了武進士,不過走到地方做幹總;若是滿蒙、漢軍子弟中
了武進士,上三旗者可入侍衛處,下五旗者也能入護軍營、先鋒營當
差。
因此,關注的人即便不比文舉多,也委實不少。
沒想到等到武進士出來,皇上卻更改了歷年嫵矩,上三旗武進士
儘管依舊進了侍衛處,可以沒有經驗為由,只是藍鑰侍衛開始歷練。
補一二三等侍衛,是三、四、五品,還有機會入內班,當值御前
;藍鑰只是六品,且不入內班。
對滿蒙武進士前途影響,不是一星半點。
這下子,影響的不是一家兩家,可也沒有人敢上摺子去質問雍正
什麼,只是私下裡嘮叨不滿是少不得的。
而田從典老大人致仕,又是賜宴、又是賜聯,而後離京時,也有
百官相送,何其風光。
誰能想到,這才風光兩日,出京不足百里,老大人就一命嗚呼。
皇上這邊,遣內閣學士一、侍讀學士一前往良鄉為其治喪,散秩
大臣一、侍衛六奠茶洱,並賜祭葬、諡文端。
如此一來,田從典也算死後哀榮。
可是哀榮畢竟是哀榮,暗中唏噓的漢大臣不是隻個兩個。
旗員還好,致仕後依舊在京養老,無需千里還鄉;漢大臣即便官
居一品,也終有葉落歸狠之時。
若是田從典不是冬日告老,若是皇上不是即時準了告老摺子,又
下令賜宴送行,老大人會去的這麼早?
雖說論起年齡來,老大人已經七十七,可既是致仕前依舊能往衙
署處理政務,依舊能在御前聽差,可見身體差不了。
這說去就去了。
即便是致仕,等到陽春三月慢行還鄉,也不至於會有這個結果。
不許旗員攜十八歲以上子弟赴任,也使得不少人腹誹。
帶家眷子弟赴任,並不是什麼稀罕事。
親子也好,侄子、族侄也罷,都是官員信賴之人。有的時候,官
員不方便出面的,其子侄就能代為出面,即便有什麼不妥當,也不過
是一句管教不嚴而已。
這些官場貓膩,又是誰不曉得的。
皇上這一招,以加恩之名,讓官員十八歲以上子弟留京當差,也
是斷了旗員的一條財路。
另外,那些想著天高皇帝遠,在地方上作威作福的大爺們,也要
掂量掂量,想要再伸手的話,可沒有子侄“年少無知;丶“年少輕狂;
給他們做擋箭牌。
這三件事一連串下來,像是越發做實雍正“刻恩寡情;之名。
對曹家來說,這三件事影響不大。
不管是雍正改革武進士入值侍衛處的嫵矩,還有禁止旗員攜成年
子弟赴任,曹顒心裡,都是贊成的。
武科與文科一樣,都是三年一考,入榜的武進士中,上三旗雖比
例不大,可也不是一個兩個。
然後,侍衛處的侍衛都是有定額。
進去一個,就要放出一個。
為了給這些新進士讓位置,就要將老侍衛外放。
偏生侍衛多數年紀不大,品級都高,外放又要升一極,能選擇的
官缺又有限,調一人就要有一連串得變動。
而對皇上來說,那些功勳子弟在御前當值,比武進士出身的子弟
在御前當值好處更多,更容易拉攏與制衡八旗大姓。
田從典病故之事,曹顒也不免感嘆兩聲。
真不知怎麼說這些大臣才好,或許是十年寒窗苦讀,又千軍蘇馬
過了科舉的獨木橋,功名前程來的委實不容易,使得他們越發放不開
看那些滿洲大員,除了做到大學士,不好告老的之外,其他尚書侍郎
多走過了六十就開始致仕,若是實在得聖心的,便留幾年;若是聖眷
平平的,就回家悠哉養老。
雖說現下田從典與他是平級,可畢竟做過他的上司,在官場上有
這層關係在也算比旁人關係深些。
只是田從典病故時,正是曹顒病的最重之時,也無力親自弔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