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重孫、重孫女長大成人,連玄孫都有了。
宜妃原是坐在挨著炕邊的小凳子上哄孫女,見太后有興致,笑著將小姑娘放在炕上,用蒙語對太后說道:“太后,您瞧,這小丫頭的耳朵,同她阿瑪一樣,都隨了主子爺,看著著實可人疼。”
太后一輩子不會說漢話,太后宮中,使喚的都是蒙古與滿人奴才。就是康熙來這邊請安,也多是用的蒙語,偶爾也用滿語。
早在太皇太后還在世時,後宮中沒有漢妃,上至嬪妃,下至太監宮女,多是說滿語,還有說蒙語的,說漢話的少之又少。
太皇太后去世,才算終結了大清後宮中的滿蒙語時代。
雖說還有個太后,也是不諧漢話的,但是因她向來榮養,鮮少插手宮務,所以在後宮的影響完全比不上太皇太后。
不過,其他的地方說漢話可以,在太后面前,眾人還是要蒙語或者滿語對答。宜妃入宮早。又是個機靈人。不為別地,就是為了討好太皇太后與皇太后,她的蒙語也學得甚是用心,說的極為利索。
因這個緣故,在後宮諸位嬪妃中。太后待宜妃最為親厚。
加上宜妃的長子。又是太后親自撫育的,所以相處起來又是不同。
這被宜妃抱到炕上地小姑娘,一歲半大小。看來是見天被人瞅來瞅去地,她也不怕生,站在那裡。眼睛烏溜溜的。帶著幾分好奇地望向太后。
太后見了。很是喜歡,伸手拉她到跟前,抱她在膝上坐了。用蒙語讚了幾句。
小姑娘抿著小嘴,看了看坐在凳子上的宜妃。又看了看侍立在其身後的母親與祖母,歪著小腦袋,巴巴地看著太后胸前的一串金珊瑚手串。
太后瞧了,便將前襟前地手串解下,掛到小姑娘胸前地釦子上。
小姑娘好像很意外,睜大了眼睛看了看太后,又低頭看看自己地前襟,已經笑得露出兩個小酒窩。她伸出一雙胖胖地小手,把玩著那串珠子。
太后眯著眼睛,用手摩挲著小姑娘的後背。
小姑娘可見是真高興了,小嘴咧著,“咯咯”地笑出聲來。
突然,她停止了把玩,伸出兩個小胖胳膊,一把摟住太后的脖頸。
太后先是唬得一怔,隨即卻是被小姑娘給逗笑了。
小姑娘摟住太后地脖頸,探出腦袋去,在太后臉頰上“吧唧”一聲,親了一口,留下了溼乎乎的口水印。
這小姑娘不是別人,正是十六阿哥地嫡長女。
今兒,她是被母親郭絡羅氏抱著給宜妃請安,又讓宜妃給帶到太后宮來。
十六阿哥現下只有這一個女兒,又是嫡出,自然是愛之如珍似寶的。
平素見了,他就是將女兒抱在懷裡,不肯撒手,看到什麼好東西,都想著淘換過來給閨女玩兒,倒是比對兒子更親近幾分……)
父女之間的互動,就是來“香香”。
變著法的哄姑娘高興,讓閨女“香”自己一個,就是十六阿哥平素的樂事。
小姑娘一時歡喜之下,便主動“香”了太后一下。
太后雖說已經五代同堂,兒孫眾多,但是彼此難得相見。
就算見了,孩子們也都被大人教了規矩,只會磕頭請安,守一個“禮”字,像小姑娘這般天性流露的還是頭一遭。
太后也是添了歡喜,見曾孫女喜歡這金珊瑚的物件,便叫人將首飾匣裡的幾樣金珊瑚首飾都送了過來。
有項圈,有朝珠、佛珠,還有戒指與耳環。
七七八八的,擺了半炕。紅彤彤的,分外醒目。
小姑娘已經是看不過來,不曉得摸哪個好了。
太后見她伸手要抓戒指,忙遞了個項圈給她把玩,隨即吩咐宜妃道:“那小物什,讓十六媳婦幫孩子收著,要不,送到嘴裡,可是了不得。大的東西讓她先玩兒,走時也都給她。”
屋子裡除了太后與宜妃外,德妃也在,坐在宜妃對面的凳子上。宜妃身後侍立的是王嬪與十六福晉婆媳,德妃身後是十四福晉與幾個在園子裡伴駕的年輕貴人。
這半炕的金珊瑚首飾,足有一二十件,說賞就賞了,連宜妃都有些眼熱。
宜妃笑得花枝亂顫,轉過頭來對王嬪與十六福晉道:“還不快點謝賞,連我都眼紅了,這曾孫女一來,可是入了太后的眼了。”說著,又笑著奉承道:“借太后吉言,今兒得了太后的贊,又得了太后的賞,也是這孩子的福氣呢!”
王嬪與十六福晉上前,身子已經插蔥似的,矮了下去謝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