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何為真實?
2018年5月17日,作者已經在國企呆了兩年零九個月了,還差兩個半月就滿三年。
三年對於一個人來說不短,也不長。
如果我全心全意喜歡這個工作,喜歡這個企業,我會認為這個時間很短,也很有意義。
可事實上我並不喜歡這裡。
以前的我還能說出我具體不喜歡什麼,也可以說出很多討厭這個地方的理由,如同一個怨婦般整天數落著生活的不公。
而如今的我,只覺得這裡是個鍛鍊人心的地方,能學習本領的地方,但也是個我不想呆的地方。
因為我有自己的人生理想,要去做,就得全身心去做。
可現有工作也是個需要耗費全部身心精力去做的事。
這該如何是好?
無數次,當我擠著公交去上、下班的路上,看著車上擁擠的人群,車下川流不息的車群,路邊忙碌的小攤小販,帶著各自情緒匆忙行進的路人,我都會感慨,為何我的生活是這樣?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家裡的壓力是主要來源,其次是長輩的意見,毫無例外,都是讓我在國企好好幹。
可是,在這裡,我不知道我擅長什麼,這裡的一切彷彿我都能去做,但就是做的沒別人好。
在這裡每天要做的事,基本能一眼望穿,沒有什麼事能讓我有觸動。
如果說,生命的意義不在於你活了多久,而在於在你的一生當中有多少個讓你怦然心動的時刻。
那麼去冒險做自己喜歡的事才是正確的選擇。
可是話大家都會說,做,誰能?
當年,那個還叫趙政的男孩是怎樣在趙國邯鄲度過自己童年的,沒人知道。
但是後來的人們,無一例外在聽到秦始皇這個名字的時候,都會由衷的被他的名字震撼。
磨難,挫折,恥辱都是成功的基石,經歷超越常人的苦難,才能成就一個人。童年雖然未給秦始皇留下一丁點快樂,但卻為幾百年諸侯爭霸的華夏九州埋下了統一的種子。
22歲親政,十年滅六國,千古一帝,萬里長城,統一中原文化。
我真的很想回到戰國時期,和趙政一同長大,親眼看看這一切究竟是否人力可為。
公元前494年,夫差率兵擊敗越國,越王勾踐被押送到吳國做奴隸。
他當奴隸,都沒問題,而我如今只是在一個不喜歡的地方工作而已,還有什麼好不滿的呢?
勾踐忍辱負重伺候吳王三年後,夫差才對他消除戒心並把他送回越國。
他在等待機會,我也在等待機會,而我應該主動去等待,一邊勤奮的做好本職,適應這個環境,一邊牢牢抓住自己的理想,不放棄。
勾踐並沒有放棄復仇之心,暗中訓練精兵,強政勵志並等待時機反擊吳國。勾踐害怕自己會因貪圖眼前的安逸,消磨報仇雪恥的意志,所以他為自己安排艱苦的生活環境。
他晚上睡覺不用褥子,只鋪些柴草。
又在屋裡掛了一隻苦膽,他不時會嚐嚐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
我又何曾不是受過恥辱呢?
可如今的我卻好像不是那麼拼搏,似乎願意當條狗一樣的活,就這樣滿足於現狀了。
勾踐最終成功了,臥薪嚐膽不是空話,忍耐,是一個人成功的必備品質。
我最喜歡的故事,就是狐妖聶小倩和書生的故事,但寫出這個的人,卻是個窮困潦倒的書生。
蒲松齡,年青時醉心於科舉考試,希望將來能在官場混出一番天地,可惜屢次參考都以失敗告終。
生活也是貧困潦倒,直到老年還是窮秀才一個,靠教書勉強維持生活。
這是花了一生的力氣去追尋夢想,可是最後發現,這是條錯誤的道路。
他認識到封建科舉考試的腐朽和社會的黑暗,轉而著書立說,針砭時弊。
他在鄉里的時候,經常在大路旁鋪上葦蓆,準備著煙和茶,讓過路的人給他講故事,別人講累了,口渴了,他奉上煙和茶,一定要別人講完才肯罷休,回家立刻記錄。
如此數十年,終於寫成了《聊齋志異》,如今這本書也成了中國眾多神鬼故事的參考叢書。
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事,只有做自己性格相符的事,才能成功。
3月14日,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