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上海共青團青年志願者到達江西德安縣米糧鋪拖溝嶺、鄱陽湖畔、廬山南麓開墾荒地,並在同年成立“共青社”。
1957年,德安縣下放了一些機關幹部到金湖鄉創辦墾殖場,由幹部帶頭把“共青社”與金湖農場合併為德安國營“共青綜合墾殖場”,總場設在金湖。共青社全體人員遷往該場。
1969年,德安縣實行場社分家,將“共青綜合墾殖場”的總部從金湖遷到南湖。分部繼續在金湖,雙向發展。
1984年,“共青墾殖場”改名為“共青城”。
1992年,江西省政府為加速昌九工業走廊建設,批准成立江西省“共青城開放開發區”。
1994年,江西省政府批准成立江西省共青臺商投資區。
2016年,共青城市正式接管蘇家壋鄉和澤泉鄉。
截至2018年底,共青城市轄1街道2鎮3鄉,區人民政府駐茶山街道共青大道55號。
。。。
從1955年至2018年,在這六十三年的歲月長河中,一處沒有人的荒地就成了一座燦爛的城市。
原本只是為了磨鍊共青團同志的意志來開墾荒地,卻成就出了這310平方千米七萬常駐人口的城市。
這可能本身就是奇蹟吧,共青城人的祖宗來自四面八方。
這凌亂的姓式就能體現,就比如我姓立。
站立的立,但這個姓氏怎麼來的我的爺爺都已經記不住了。
我叫立夏,今天剛知道中考成績。
我不知道其他城市的學校是怎麼樣的,共青城的學校不算多。
回顧初中最後的一年,我最憎恨的居然是學校的校長。
校長的名字我已經記不清了,但名頭還是很響的。
聽說來我們共青城一中當校長之前是在北京大學教歷史和地理課的。
校長是位中年大媽,最顯眼的就是那一頭波浪卷的短髮。
當然還有發福的身材,但到了那個年紀都是難免的。
退休之後回鄉返聘成了我們共青城中學的校長,地理和歷史我是真不知道怎麼和共青城扯上關係的。
我更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校長大媽退休之後榮歸故里的虛榮心在作祟,卻又沒有人敢制止校長荒誕的行為。
記得初三那年每個星期三的下午,我們全校都會在一起上課。
上的當然不是別人的課了,正是校長大媽的親自教學。
那是下午第四節課,也就是放學前的最後一節課。
平時的這節課我們班都是學生們的自習,但因為初三最後複習階段會被語數英三科老師不斷搶佔。
別說開始知道校長要上課,大家都是開心的。
因為老師們就不會去搶星期三下午的最後一節課,老師再大也大不過校長。
那時候星期三的下午第三節課一結束,班主任就會來班級通知大家下樓。
所有學生都要坐在廣場上聽課,而校長大媽就在平時升旗的平臺上拿著麥克風講課。
講的當然不是中考的任何一門課程,而是地理與歷史的集合。
並且這門地理與歷史還與共青城完美結合,美其名曰文化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