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情況。
北方的新軍大營成為了最新的軍事技術的實踐地,那就是,不管是錦衣衛還是兵部,這邊有什麼新的理論和知識傳過去,他們那邊都必須檢驗一番,然後在反饋回來,這也是為了加快速度。
節約時間,讓更多的人成長起來,這樣的方式可以讓他們減少試錯的範圍。
朝廷不會讓更多的人去,是做他們會教一些產品的東西,那就是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個性,可以有自己的特長,但是統一的課程必須要學習,因為那是無數的人用心血和實戰總結出來的經驗。
其他各個部門的學院也在陸陸續續開始招生了,搶不了第一,做不了第二,那就老老實實的交出來,學生,只有讓這些學生更快的走進難,然後我再走出去才能證實的他們到底辦學辦到了什麼地步。
如今耍一些什麼小心思和手段,根本就沒有必要了,因為朝廷沒有給他們時間做這樣的事情,能者上庸者下,成為了一種最直觀的體現。
也就是說,朝廷現在不養庸臣,甚至是下面的府縣,也必須嚴格要求快速的將自己的任務辦好。
吏部的考成越來越嚴格,這也要求他們在獲得特權的時候,也必須嚴格要求自己,讓自己更佳的出色。
到底在這方面看管的很嚴,也就是要求他們每一個人都必須儘快的成長起來。
建文皇帝朱允文身邊的團隊越來越龐大了,之前還是按照那樣的情況在處理,但是如今越來越具體化,那就是每一個布政司都對應一個小組,由他們來判斷這些奏摺是嚴重還是不嚴重。
他們能夠總結的東西也在快速的向建文皇帝朱允文匯報,這樣也就大大的減少了,朱允炆,把大量的精力浪費在一些基礎的事情上。
太祖高皇帝那一種事必躬親,大大小小的事務都要經過他的手的,這種制度其實是不完善的,建文皇帝朱允文也非常的清楚,所以現在他也在不斷的完善這種制度,在權力沒有完全離開自己手中的時候,又大大的加快了辦事效率,讓所有的人都有事情做,但又不耽誤他太多學習的時間,因為他也知道很多東西都需要不斷的學習,就算是他也免不了這樣的情況。
方中愈手下的編纂團隊正在編纂各種各樣的書籍,都是根據他頭腦中所想的一些知識,再讓他們來透過史書中所記的那個事蹟,不斷的根據大明的實際情況編寫的。
所有他了解的東西都必須要經過方中愈這樣的修改和補充。
快速討論和讓所有的人都瞭解,讓他們的工作變得切實而有力,也就是說,效率變得非常的快,所以現如今越來越多的東西被優先供給朝廷,只要是朝廷的官員,都可以優先購買。
最開始的時候,那些官員們還是比較牴觸的,因為有些東西在他們看來有些離經叛道,但是後來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接受。
因為沒有誰願意看著,跟自己同級別的人遠遠的超越自己,最開始簡單的超越也就算了,在後來居然發現自己完全跟不上,那麼這就意味著是自己這邊出了問題。
這個官僚團隊跟之前不一樣了,他們不僅要做好自己的事情,還要不斷的源源,不斷的學習新的知識。
在方中愈的授意之下,關於大明混一圖那種番外的國家也在不斷的被介紹中,不僅僅是那些國家的風土人情,甚至是國土面積在不斷的告訴別人,外面的土地越來越大,當然這只是一個大概的估算值,不可能詳細的透露出各個地方到底有多大。
因為這會牽扯到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怎樣得出這樣的結論的。
方中愈可不想被大家當做怪物來研究,所以都是給一些模糊的數字,不過就算是這些模糊的數字,也讓大家有一種直觀的感受,就是說外面的土地越來越大,朝廷似乎有大的動向。
不過這也是增加了他們一種眼界,因為凡是想要往上爬的人,都必須把自己的眼界開闊一些。
這樣的話也就不必糾結於一府一城,甚至是一塊小的事情上的糾葛,他必須要把自己置身於一個很龐大的體系之中,才能明白其他人在想些什麼,上司在想些什麼,怎樣做才是對朝廷更有利,對百姓更有利的,畢竟他們宣揚的就是,一切要以百姓為主。
但是如今的官僚體系在為自己獲得利益的同時,也得保障老百姓的利益,畢竟在這一次平叛戰爭中,流民也是幫助他們做了不少的事情,不僅僅是休息的傳遞,還有各項政策的實踐,都與流民相關。
知識的傳播似乎變得簡單了,因為紙張的大量應用,印刷術的大量改進,印刷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