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感很強,是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可以經歷那種過程,因為儀式感意味著認可,儀式感就有很大的表現力,每個人當見到一種特別強的儀式感之後,都會有一種不同樣的感覺。
今天皇家軍事學院的校場裡面就是這樣的。
之前的一種很有儀式感的表演,和很有儀式感的發言,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大明在這件事情上的重視程度是非常大的,那些六部的主要官員們心裡卻有另一種想法,不僅僅是因為這些人看起來越來越像軍隊,更重要的是,他們覺得如果自己的學院能夠交出這樣的學生就好了,所以都在彼此想著,如果今天離開了,將怎樣改變自家學院目前表現出來的現狀。
有的部門的學院還沒有開辦起來,但是計劃書一直在做了,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借鑑經驗,怎樣才能改變這些情況,畢竟那些學子不可能完完全全按照軍隊的情況來訓練,那麼就會有需要其他的方法,他們要怎樣做才能把這件事情做的和軍隊一樣,這就要考察他們的能力了。
每個人心裡都有不同的想法,但更多的是驕傲,是自豪,大明帝國有能夠培養出這樣的學生,足以證明他們現在的改變非常大,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機會,以後也會有機會,就算是自己不行,子侄輩,也是可以的。
總之,大明朝新的變化不是不一樣的,能夠讓他們獲得更多的知識,能夠讓他們學習,這足以讓他們感到自傲了。
方中愈向身邊的錦衣衛去通知了一聲,他們立馬大旗一揮,下面的學生們和軍隊裡的軍人們都開始變隊了。
按照之前他們的安排,他們將會在這麼一片大的土地上,進行一次閱兵式的表演。
除了他們自己,其實很多人都沒有見過這種方式,所以今天來說還是比較新奇的。
果然,這邊訊號一出之後,那些人都精神抖擻,畢竟這是要在皇帝面前展現他們的力量。
所以還需要有一番的氣勢。
對於很多人來講,這是他們第一次面對這樣的情況,而那些文武大臣們也是第一次見到這樣的情況,所以他們都有些好奇,這些學子們到底要怎樣表現?
當然在建文皇帝朱允炆身邊的人,還是有一些眼光的,他們都知道,如今的這批學生是在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下走過這一批軍事訓練的,也就是說有很多人跟他們之前接觸的人不一樣,或者說在這短短的三個月之內,都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對方中愈的這種改變持友好態度,他們還是在觀望,雖然如今並沒有反對,但是想要大力的支援還是不太可能的,畢竟武將愈發的強大,對於他們的力量就愈發的有阻撓。
按照方中愈之前的意思,是想培養一大批的儒將,這也是當初說服他們的原因,可儒將哪是那麼容易成為的,人的精力本來就有限,要麼主修文,要麼主修武。
想讓兩種情況同時存在,甚至是在兩方面都做得特別的好,並不是沒有可能,只是更多的人都是普通人,能夠出類拔萃的也就那麼幾個,甚至是,就算是建文皇帝朱允文這一次把全國各地,只要是能參加軍事選拔的人都弄過來了,也不能保證選進來的這些人,就一定能夠文武全才。
所以這次很大的程度上都是一種簡單的想法,也就是說,在很大的程度上,它都只是一種象徵,象徵意義的情況比較大,真正實際上能落到多少,誰也沒有把握,連方中愈也沒有把握,畢竟他後世的大學生都是經過九年義務教育,然後在經過高中的學習,最後才進入大學學堂的。
而如今這些人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要麼是單純的學文,要麼單純的從軍隊裡歷練上來,根本就沒有那種從上而下,從一而又的學習過程。
所以這也就導致了他們可能在某些方面出類拔萃,甚至是超越了很多人才會被選拔進來,但是真正的要是讓他們達到現如今方中愈的要求,可能還有一些困難。
所以不管怎麼說,現在的場面已經夠大了,畢竟準備了這麼久,而且今天滿朝文武都來了,只要是有品級的,今天沒有安排事情的,都來觀看這一場閱兵式了。
自然大家還是要看一些真東西的。
雖然是臨時搭建的典禮臺,但是,皇家軍事學院想把它作為一個長期的檢閱的地點。
所以這一最開始的時候就和工部商量好了,好好設計,甚至是找工部借來了專業的建築人才進行設計,要把它長久的儲存下來。
當然最新的工藝,還有最新的技術,畢竟水泥這個時候已經可以量產了,他們一系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