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沒有黃皇家軍事學院那樣的嚴格要求,只要能讀書,寫字看得懂相關的知識就可以來學習,當然多少還是有一些門檻的。
如果什麼人都收的話,最後給他們帶來的只能是麻煩,所以還是要做一番篩選的。
最為重要的是,他們開創了一個先河,那就是對年齡沒有太大的限制,甚至是四五十歲的也可以來讀書,只要能夠生活自理,養得起自己就行。
這個主要是因為他們很多人還不能夠做老師,但是又在同行業中做了很長時間,恰恰是有經驗的,算是半學半師的那一種吧。
這些人當然會給予優待,但是她也要學習更多的課程,畢竟一些成體系的知識是現如今工科學院最強調的。
他們不僅要自己團結起來,編纂學科所用的學書還要發掘更多的在民間的工匠人才。
工部尚書鄭賜。
可以說是一個特別善於學習的人,只要皇家軍事學院做的,他都模仿,或者說更是青出於藍,在很多政策上給予優待,甚至是他將這些作為黃名工科學院的院規出現。
這也就保證了,不管以後繼任者是誰,只能在上面做一修改,但是卻不能推翻這些東西。
他要保證就算是自己以後不在這個位置上呆了也能讓行名工科學院直接延續下去。
國子監的權利愈發的大。
這是目前最好說的方式一種是國子監的監察權力的審批權,另外一種就是國子監自身漢語的大學。
國子監在最開始的時候本來就是教學與監管共同存在的機構,現如今將他的權力分開,也是因為國子監將會參與眾多的學院開辦,比如說皇明軍事學院。
當他在這眾多的學員中都參與了之後,有些事情就難以保證了,所以監察體系和管理體系分開之後,自然是能夠讓他們更好的把現在手中的事情做好的。
還好,陳老大人身邊有不少值得提拔的人才,所以現如今,吳司業和張司業兩個人各自負責一部分。
這也算是一種權力的劃分吧,至少現如今他們都可以集中全力負責自己手中的事情,而不去幹擾對方,甚至是不會造成國子監的分裂。
國子監分割成兩部分,也是他們一直推崇的。但因為之前的統一的關係,所以他們不會分裂開來,只是分割為兩部分,這是兩種不同的概念,可以幫助他們獲得不同樣的標準。但是不管怎麼說,國子監都是大米最高等的學府和最高等的教育監察機構。以前是現在是以後也會試著,將會明明確確的寫在大明律之中。
按照他們的意思,現如今大理寺和國子監正在積極的就國民教育這一塊頒佈法律,是的,大明律為基本大法而教育法使國子監積極參與制定出來的為教育服務的法律,現如今正在積極的討論。
步子邁得太大,容易扯著蛋,所以現如今他們還在討論之中,至少不會把這件事情匆匆的上榜。
更何況現如今的政策其實已經非常的好了,對於很多人來講,以前根本就沒有機會進入學堂學習,現在可以了以前不能上更高等的學校,現在也可以了,以前不能學到真正的技術與知識,現在也可以了,所以說只要他們努力,只要他們能證明自己的能力,就可以去學得更多的東西,過了那個門檻就是另外一片天。
只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大明朝廷如今統治下的百姓們,分佈的還是比較合理的,人數也沒有那麼膨脹,所以就算是各個地方的學院放開了招生,也難以保證所有的人都受到教育,但總要一步一步的做是不是?
方中愈還自認為沒有能力,可以保證所有的人都可以上學,畢竟這要花的錢,花的時間可不是一點點。
朝廷所做的事情
就是羨慕金,他們想做的事。
每天都有無數的會議,在各個部門召開,召開之後,就會有更多的決議出現,激烈的討論,證明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最終都會形成一份份的報告,傳遞下去。
也就是說,會讓更多的人知道現如今他們到底在做些什麼,有哪些東西是可以改進的,哪些東西是可以進一步加強的。
忙碌的生活使大明的官員似乎回到了當年太祖高皇帝所在的市區,只不過那個時候大家提心吊膽,生怕一不小心就丟了自己的姓名,現在雖然說見皇帝朱允文和方中愈也夠狠,但是至少沒有對他們加以太多的限制,甚至是批判。
但是並不代表他們就能夠胡作非為,或者是瀆職,什麼都不做。
恰恰是因為他們不做事情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