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重要的事情是,他們如今已經體味到了人員自由流通,貨物快速通達的好處,因為廖氏兄弟弟的貨,那對於他們來講,不僅讓他們可以獲得南來北往的貨物,而且可以讓他們自己的貨物向外流出,這就增加了自己屬下老百姓的富裕程度。
吏部的考核非常的重要,這也是其中一項,如果他們答應了,而且給治下的百姓帶來了好的生活,那就更加的增加了他們自己的分數,光憑這一點來說,支援朝廷的政策就已經讓他們獲得了很大的利益。
況且在這個時代總是需要一些榜樣的,如果有人先做了,而其他人沒做,自然會有人會去跟進。你有我有,大家有是一種最好的狀態,但是如果你有,而我沒有的話,那我就比較丟人了,很多府縣都是抱著這樣的態度在做這件事情,他們可不想落後,況且考核這件事情真的有些難受啊,因為做的不好,可能會丟了烏紗帽,甚至是一輩子都不能達到更高的層次,這就比較令人難受了。
光宗耀祖,也就是這個道理,誰不想往上爬,誰不想過的更好,難道看著別人吃肉自己一輩子就只能喝湯嗎?甚至事只能吃窩頭,這怎麼可能呢。
朝廷現在在這件事情已經做得很好了,至少給了他們機會,讓他們知道有這樣的事情發生,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事情不是一次兩次,而是很多次,讓更多的人意識到朝廷現在所給的政策是在幫助他們,如果他們自己不能把握,以後的事情就更難說了。
就好比北方軍隊現如今所經歷的優待那些以前的官員們,只要符合條件的,現在身上都有著軍銜。
相對於很多,之前在軍隊裡依靠福廕才登上那個位置的那些人來說,他們現在可都是用實打實的軍功換來的。
也就是說,現如今想要獲得更高的地位,都必須依靠自己的努力打拼才能獲得,而執行朝廷的政策,也就是其中之一的考核專案。
也許對於很多人來講,這些東西還不能說明問題,但是對於大明朝廷來講,只要有人想要高升一步,這些政策就會不斷的改進,甚至是有著不同的限制,激勵著人們一定要努力的做這些事情,最後為了獲得這些地位和名聲而做出努力,朝廷給予的這項政策就是告訴大家,每個人都有機會,只要你努力,只要你有這個抱負,有這個雄心。
北方軍隊裡如今有很多的小兵現在身上都掛著軍銜,那是因為他們在這場戰爭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勞,甚至是超越了很多,本來就是軍官的那些人,就開始還有人不服氣,但是隻要稍微打聽一下,就知道那些人是什麼情況。
不服氣的話,你也去殺幾個韃子啊,不服氣的話你也可以在平叛戰爭中大放光彩呀。
有人不滿意,這是正常的,不滿意他就得想辦法去付出努力,然後憑藉自己的能力去獲得更好的。
也許這就是方中愈的意思,方中愈就想依靠大家,想逼著大家變得更強更好。
這樣的思緒在心中開始出現了一陣,後來訓導官們不斷的安撫,甚至是講出更多的道理,最後徐輝祖甚至還讓那些士兵跟之前不滿意的人對打了一場,發現最後贏的多的反而是那些士兵。
這就更加激發內心的血氣,畢竟被別人指著脊樑骨說,是依靠父輩的福廕才走到這個位置的,也不好受,剁了自己祖宗的威名。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更加的努力,對於他們來講,努力才能把這些事情做好,朝廷現在給予的政策都是很好,很好的,甚至是把他們放在第一位,如果他們自己不珍惜的話,以後的機會就會更少了,這是朝廷不願意看到的。
建文皇帝朱允文需要的是一大批人才,一大批真正的人才,而不是那種只會口頭上說大話,而不會幹實事的人,所以現如今這樣的變化讓他非常的高興。
同時他又非常的後悔,後悔沒有早點遇到方中愈,沒有早點用方中愈提供的這些方法,不然的話,現如今朝廷也不會變成這個模樣,之前還差點一度讓叛軍打到了京師,這讓他覺得有些丟臉,畢竟他是皇帝,做了這樣的事情,多少還是有些過意不去的,不過百姓們還是很信任他,在朝廷的宣揚之下,百姓們絲毫沒有責怪這位年輕的皇帝,更何況如今朝廷所出臺的政策,對百姓們還是挺友好的,所以在民間建文皇帝朱允文的名聲還是挺好的。
不過後來仔細一想,見皇帝朱允文,又覺得方中愈出現的恰到好處,或者說如果他再早一些,或者說再晚一些,都不可能達到現如今的這種結果,因為他心裡十分清楚,如果方中愈也在,他登基之初就說出這出來主力的話,他一定不會放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