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任務,他們正在完成彼此的東西。
張輔死了。
這位本該在歷史中,大發光彩的一代名將,就那樣死去了,死在了他自己的刀下。
也許在他的心中,忠心於燕王朱棣,比他自己的性命更重要,所以,在保證了同袍的性命之後立馬舉刀自殺了。
也許之前他就有這樣一個決定,只是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
而,被朝廷大軍包圍,就是最好的一次機會,一次展現忠義的機會,又或者他早就做好了,打算,不管這一次是不是圈套,他都會死在戰爭之中。
訊息總是傳遞的,很快。
在中愈還沒有回到京師的時候。
張輔死去的訊息就已經傳到他的耳邊了。
拿著林元傳過來的訊息。
“可惜了。”
說完這句話之後,中愈就沒有管一條訊息了。
身邊的其他錦衣衛,雖然不明白自家大人,為什麼說可惜了?
在他們心裡,張輔只不過是敵軍一個將領,他特殊的地方,不過於,他的父親在這場戰爭中犧牲了,為了救燕王朱棣,而犧牲了。
所以他在燕王軍中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那些叔伯兄弟們對他都很看重,也很照顧。
但是他從來沒有依靠,他們的力量,完全憑藉自己的力量,在燕軍中獲得了軍功。
也獲得了其他人的尊重,那些人都服他,也願意跟著他一起打仗,所以在之後的日子裡,張輔確確實實,沒有讓他們失望,多次帶領著他手下的軍隊立下了不朽的戰功。
可以說朝廷大軍,有很多人都是敗在他們手下,這一點,是他們心裡都很清楚了。
他們想的,可惜與中愈所說的,可惜並不一樣。
中愈清楚地記得。
張輔早年隨父參加靖難之役,累封信安伯、新城侯。
後進攻並佔領安南,改交址,受封英國公,予世襲誥券。此後四次平定叛亂。
洪熙元年(1425年),掌中軍都督府事務,進太師。
宣德元年(1426年),率軍平定朱高煦之亂。
明英宗即位後,加號翊連佐理功臣。
他歷事四朝,連姻帝室,與三楊等同心輔政,累加光祿大夫、左柱國。
正統十四年(1449年),隨明英宗北征,在土木堡之變中陣亡,享年七十五歲,諡號忠烈,追封定興郡王。
也許在之前,中愈也想過招降他,至少把他招募到自己麾下,畢竟他還是個有能力的人。
現在他既然選擇,忠心於燕王。
那就沒有什麼意義了,所以,他的死去,只是有些可惜。
他們都是一類的人,至少為了自己的目標而堅持下去。
既然已經死了,那就塵歸塵土歸土,一切都已經畫上了句號,所以中愈再也沒有這上面糾結。
他要操心的事情很多,現在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插曲。
事情還在發展,人們還在繼續。
北方的大地一片荒蕪,現在天氣還很炎熱。
趕不了多久的路,就要停下來休息。
在一處山林裡,剛剛,領頭的人,下令讓大家都休息。
雖然,上峰有命令,讓他們休息,但是大家還是保持警惕。
在隊伍的中間是一輛輛馬車。
現在馬車也停下來了。
雖然說是押送。
但其實他們對燕王和燕王朱棣,一家人看,管的並不嚴。
負責押送的是鐵鉉。
作為朝廷掛職的兵部尚書,之前在濟南保衛戰中力挫燕王朱棣。
由他來押送燕王朱棣進京,是中愈提議的。
對於這個傳說中的忠臣,中愈見著他的時候,就覺得此人一身的正義之氣,很是嚴肅。
剛見到他的時候,中愈也覺得,這個人對得起後人,對他的尊敬。
跟他一番交談後也確定他,確確實實一心忠於朝廷。
這個時候他雖然沒有穿著戎裝,但是看起來也十分的精神,來到了,朱棣的馬車前面。
“王爺,走了這麼久了,想必你也乏了吧?出來聊聊。”
兩人之前是對手,但現在燕王朱棣已經投降了。
燕王朱棣的叛亂,已經結束了,雖然在這場戰爭中,朝廷,勝利了,但是付出的代價太大太大。作為朝廷的統帥之一,鐵鉉心裡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