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的大軍如今正在北上,他們又在草原上不斷地推進,佔據,最後,消滅一切可能出現在自己世界裡的敵人。
條件惡劣是肯定的,但是如今北方軍政能夠完全的養活他們,這也是之前他們從來沒有想到過的,駙馬爺梅殷提倡精兵簡政,那就是手底下的都是精銳,至少他們的裝備能夠讓他們獨自面對可能來犯的敵人。
軍功如今基本上都不夠報,因為他們總是能夠快速的打擊到他們。
草原上的部落正在不斷的收編自己的力量,至少他們不會在如今朝廷封為正盛的時候對他們進行大規模的襲擊。
在草原上那些草原部落的人能夠透過動物的痕跡判斷朝廷到底有多少人在附近遊蕩,畢竟朝廷所攜帶的糧食更多的是乾糧,想要吃一頓肉,還得對草原上的動物下手。
皇帝對於他們這樣的行動都是指導,但並不干涉軍方如今的力量非常的強大,而且他更希望這些人能夠在草原上更多的威懾敵人,進而把大明的國土向前推進。
想要長久的佔據那一方地方,不僅僅需要軍事上的威嚇,還需要有真正的漢家百姓在那裡生活,所以當安全效能能夠得到保障之後,朝廷已經開始在向那裡移民了。
移民其實非常的簡單,畢竟有好多破落戶,在加上之前在老家養不活自己的,如今去了那裡可以得到一塊土地耕種,3到5年之後那塊土地就屬於他,那麼會有無數的人去那裡。
要怎樣才能讓百姓更快的去異鄉生活,那就是給他一塊足夠的土地,能夠養活自己和家人,還能夠完全的掌控在自己,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給地主打工。
當然這樣的說法不可能完全告訴其他人,至少不會廣泛的流傳下去,他們宣傳的當然是更加正義的。
為了帝國,為了朝廷大業,每一個人都應該付出自己的力量做貢獻,所以他們願意去,至少站在朝廷大義方面他們應該去。
人與人之間的區別還是非常大的,在如今朝廷的大量發展之中,百姓們也享受到了快速發展的福利,至少他們不會像之前一樣每天只能累死累活的。
如今朝廷從外地運過來的那些種子,正在國內大批次的種植。
之前他們進行試點之後發現還是有不少的種類能夠在國內生存的,所以對他們進行培養之後可以成為百姓的主食,不再像之前那樣非要**細的大米才行。
工部尚書鄭賜如今非常的忙碌,朝廷一紙詔令把他從前線的工事工地上招了回來,建文皇帝朱允炆召見了他。
“愛卿聽懂了朕的意思嗎?”
如今工部尚書鄭賜,年紀越來越大,但是雙眼卻炯炯有神,臉上的面板也有些泛黃,這是長時間在外面奔波之後的感覺,畢竟跟其他人不一樣,他還是在工地上飽經風霜的。
皇帝朱允炆在她的暖閣裡接見了公佈上述政策,然後次做,畢竟這一位上述如今常年奔波在外,可以說比其他的人身體都過於忙碌的多,所以年紀顯得也有一些大。
但是朝廷對他的尊重卻是愈發的多,畢竟百姓們也認可朝廷,在工部尚書鄭賜的帶領下,如今在全國各地修橋造路,甚至是將京師與其他的大城市連線在一起,光是這一份功績就足夠讓他們尊敬。
百姓們是最能夠表現出自己的想法的,對於這些幫助過他們的人,他們一直都很尊敬甚至是對他們的景仰之情高於了朝廷的其他官員。
“陛下,您的意思是組建一所科學院?恕臣愚昧,還是未懂陛下您的意思?”
工部尚書鄭賜這個時候心裡其實是非常的震驚的,他一直以為朝廷是有什麼大事才會這麼急匆匆的把他找回來,但是如今看來皇帝似乎只是想組建一個部門而已。
況且對於皇帝的說法,他有些懂又有一些不懂,就算是他之前主持了工部學院的建設,這個時候也完全沒有意識到皇帝的意思。
要是換了其他人,如果有後現代的背景的話,基本上一下子都能判斷出建文皇帝朱允炆到底要做什麼,畢竟與這些人相比後現代的知識已經非常的充分完善了,再加上這樣一個部門在國內是很出名的。
“這是大致的想法,你可以先看看,不一定非要現在做,但是有一個大致的框架,你先看看,看完了咱們再說。”
建文皇帝朱允炆看著他將手裡的報告給了他,這也是方中愈之前提出來的,當然也是經過幕僚深思熟慮的,那些人都會嚴格保密,現目前建文皇帝朱允炆是第二個看到完整稿件的人,如今工部尚書鄭賜是第三個。
對於報告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