麼麻煩,不僅僅有種族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他們擔心還有一個敵人沒有解決,最後會帶來各種各樣的麻煩,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麻煩,才需要有這些人來討論,畢竟找他們來就是來解決問題的,而不是在這裡推三阻四,一個個沉默不語。
“怎麼都不說話,平時你們一個個都挺能說的,甚至是在奏疏裡說的都是條條是道,把朕罵個狗血噴頭的也是你們,怎麼現在到了朕面前一個個都不說話了。”
建文皇帝朱允炆說這樣的話其他人肯定不會接的,反正別人沒罵過你,就算是罵你也不會在奏疏裡罵的,那不是留下證據嗎?
還有狗血噴頭這個字能是這樣用的嗎?
這豈不是說大家都在咒罵皇帝嗎?
不管他們怎麼想,至少這個時候不會這樣,完全是想把自己的命搞丟嗎?
“陛下,臣認為這件事情能做,但並不是現在,理由有二,第一草原部落如今只是部分來投,其他部分仍然是大明帝國的敵人,朝廷屯兵北方邊境數十萬就是為了防備這些,如果現目前就答應這些投降,草原部落內遷的話,致那些軍士與何地。
他們在外面拋頭顱撒熱血,咱們現在去迎接昔日的敵人,前往大明內地與百姓們共處一地,實在不妥。
這第二嘛道理很簡單,這些人畢竟不是我漢家兒郎,如果讓他們進入大明內地,安排在何地,採取什麼樣的政策對待他們,這一點恐怕是諸位大人都擔心的。”
刑部尚書暴昭首先開始發言,從他的角度上來講,他可以想出很多理由來拒絕這件事情,但是他依然點出了大家最想說的不只是他,其他人基本上都有這樣的想法,因為朝廷如果真的開了這個頭,接待的可不僅僅是那些願意投降的草原部落,還有其他部落的人,甚至是邊境之上的烏斯藏地區。
“陛下,臣反對,雖然暴昭報大人所說的有道理,可有一點咱們還得清楚,有些事情畢竟是要開頭的,如果大明想要更加的威服四海,必須要做這樣的事情,至少要容納那些不同於漢家兒郎的百姓進入大明生活,畢竟底層的百姓是無辜的,草原部落,有不少是受上層貴族盤剝的,如果咱們現在給予他們自由,讓他們能夠和漢家兒郎一樣一起生活,最後他們依然會成就大明的子民。
之前寧王爺麾下的朵顏三衛就是如此。”
兵部尚書齊泰站出來說的,對於他來講,說出這些話來也並不是他一人之言,畢竟兵部的諸位侍郎,郎中都有類似的看法,只不過由他來說罷了,畢竟並不這些年打仗打得太多了,還是希望能夠用更好的方式解決這些問題。
“齊大人,朵顏三衛後來不也跟著反叛了嗎?所以他們不可信,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把這些人弄進來,咱們到底要怎樣對待呢?如今咱們大明的百姓都沒有對待好,在弄這一波的人進來,這不是讓其他大明百姓心寒嗎?”
有大臣這樣站出來說道,他的意思就是支援暴昭報大人的話,畢竟對於他們來講,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朝廷也允許他們有不同的想法。
“至於大人擔心的這個問題,其實也沒有太多擔心的,他們要想在大明更好的生活就必須要和大明一樣,之前朝廷不也實行了不少政策嗎?讓那些少數種族的百姓子女前來大明學習,甚至是大明這邊也派出不少大夫,有學之士前去講學,讓他們更加的熟悉漢江文化,現在也變得和大家差不多了。
其次,只要咱們允許他們和漢家兒郎通婚,不久之後自然會生出帶有漢家血脈的孩子,等這些孩子長大之後自然也就會嚮往漢家文化亟待之後,他們也將會成為真正的漢家兒郎。”
兵部尚書齊泰這樣反駁,其他人一聽就不知道說什麼了,畢竟通婚儀是朝廷,如果真的強制進行的話,還是會有不少人願意這樣做的,再加上漢家兒郎娶草原部落的女子留的還是漢家血脈,再說了數代之後留下來的也確確實實只有漢家血脈啊。
“當然你也說了要數代之後,可是如今咱們哪有那麼多的財政去養活這些人,光是大明的百姓如今猛烈刺激,讓更多的百姓多生孩子,已經花費了朝廷不少的力量,還要支援北伐,支援西洋開發,支援大明南洲探索,哪裡都要花錢,朝廷又要表現自己的威風,又要讓百姓們生活得更好,這實在是難以為繼啊。”
戶部尚書說道。
他們一個一個的在表達自己的觀點,畢竟這個時候皇帝已經說了暢所欲言,他們也已經熟悉了這種方式,雖然說在某些情況下處理這樣的事情,即使增加自己的威望,也是增加各自部門的行政力量,可不管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