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事情的發展總是會超乎人的意料,準備的越多最後得到的結果反而不會越好,也就是說他們所做的事情到最後都變得無關緊要,甚至對於很多人來講,他們一直努力追尋的事情到最後都會變得不那麼重要。
之前他們很努力的做了這件事情,後來這件事情漸漸的成為朝中重臣,他們所要思考的事情,皇帝在之前一直都擔心,北方大營所做的事情會引起大的反彈,但是現在看來朝中的官員們還是分得清楚大局的。
這一點見皇帝中英文反而是想岔了那些大臣,最後覺得北方大營這次事情雖然做得不太好,但終究還是為朝廷弄來了一座銅礦,這座銅礦現如今傳來的訊息是非常非常的大。
就是說這一次的出兵,不僅沒有讓朝廷承擔大部分的份額。
對於朝廷官員來說,他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在自己的管轄範圍之內,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成果,如今看來這一次他們是賭對了。
對於錦衣衛和方力在裡面所起到的作用。
他們是不關注的,或許有些人已經發現了,甚至說根據自己的事情做了某些關注,但對於很多人來講,這又能怎麼樣呢?在一場龐大的戰爭之中,個人的鼓勵與支援,都會顯得那麼的渺小,畢竟整個戰爭之中不可能因為個人英雄主義來影響整個戰爭的結局。
但是他們有哪裡知曉錦衣衛的小隊在裡面按上了多少的部落頭人,又有大明幻夜騎,神出鬼沒騷擾敵方的後方。
那一支騎兵不會出現在朝廷的任何一場真正的戰役之中,只會在敵後進行大規模的偷襲。
這是他們總結出來大明換業企業最能夠建立功勳的地方,在之前平叛戰爭之中他們所表現的那樣直衝君,正是因為評判戰爭到了一個關鍵的時刻,如果不在那個時候發力,最後帶來的結果是難以預料的,而如今大名的軍力一直在向上走,也就是說他們所要提到的就是奇功。
這才是它們存在的必要性,放縱慾不能把他們當做普通的衛所兵,也不能讓他們和如今的北方大營士兵一樣,只是為了防範而存在的。
如今他們的存在是真正的利器,也就是說國家利器。
就在建文皇帝朱允文以為六部尚書會因此來對朝廷發難的時候,他們反而齊心協力的接受了建文皇帝朱允文的安排,為北方大運河那座銅礦的發現做後續的輔助工作。
御史臺也罕見的沒有發現聲音,畢竟大多數輔擅自出兵,甚至是在草原,不發生大規模的戰鬥著,是他們可以抨擊的地方。
左都御史一直保持著沉默,副都御史練子寧雖然在大殿上表示了自己的聲音,但事後也沒有進一步的說更多的話。
也就是說他們在事後都得到了一致的意見,在這件事情上要保持沉默,至少反對不去拖後腿。
年輕的學子們如今越來越多的參與朝廷的各項政治事務之中,他們也許憑藉著一腔熱血,憑藉著自己腦中更多的想象在做的事情,可這並不能阻擋他們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才,畢竟他們現在或多或少都跟方中玉有一些關係,所學的知識是由方中玉傳過來的所拿到的獎賞也是因為方中愈提議他們才能獲得的,更重要的是能夠探索更多的知識,而不是隻在那裡死讀書,是他們這一次更重要的事情,因為傳承是很重要的。
就算是如今朝廷正在淡化方中寓所帶來的影響,但在年輕的學子當中,方中玉的形象一直都很高大,或者對於他們來講,那個年輕人已經超越了他們太多太多,而成為了他們生命中的一座高山,如果我想要努力的追上他,恐怕還要付出更大的努力,那個人就像一道光明一樣,那個背影就在前方,他們必須追隨著它的腳步才能趕上他。
當然這些話他們不會說出來也不會承認,畢竟對於帝國來講進入皇帝,朱允文才是真正的高高在上,還是那個帶領著他們走向更遠的帝王。
皇帝不會輕易下到戰爭之中,也不會帶你的兵馬去剿賊,畢竟進入皇帝,朱允文還是一個文皇帝,而不是燕王朱棣那樣能夠在戰場上廝殺一番。
也就註定了建文皇帝朱允炆不會真正的走進軍營之中,就算是去犒賞大軍也只不過是按照禮儀來走一遍,所以更多的將士們反而把心思放在了那些能夠上陣殺敵的將領之中,就好比駙馬也沒音,魏國公徐輝祖,雖然他們也很久沒有在戰爭之中了,但只要他們穿著盔甲在那裡一站,就會給人無限的信心,那些將士們就會為之效死命。
誰都知道他們是忠於建文皇帝朱允炆的,但在戰場上能夠讓自己活下來的將領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士兵們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