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時候人一旦想多,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
這是一個道理大家都懂的道理,但卻做不到。
有一個流派叫做意識流,那就是隨著自己大腦裡的想法運動。
也就是說,想到哪做到哪,說到哪。
方中愈和建文皇帝朱允炆在那一天其實討論了許久,方中愈說出那一番話之後,皇帝還是很驚訝的。
但是他卻不願意相信自己的大臣和統治的國民有那樣的想法。
可是最後他卻又選擇了相信,因為他知道連自己都忍不住想要貪心,更別說那些人了,一片土地的誘惑是非常強大的,自己不也是想要名流千古想要成為千古一帝嗎?
那些人有這樣的想法也是非常正常的,畢竟不管怎麼說,對於他們來說,只要能夠坐上那個位置,只要手裡握著權力,那麼就有無數的金銀財寶,無數的美女。
現在給他們一片土地,一片可以由自己掌控的土地,只要名義上遵從大明的統治就可以了,換了任何人來講,都是一種極大的誘惑。
建文皇帝朱允炆在當時並沒有給方中愈一個明確的答覆,甚至是說他自己都不知道該如何答覆,但在最後她還是深深的考慮了一番,今天又是方中愈進攻的日子。
訊息也不會傳遞出去,能夠傳遞出訊息的基本上都是建文皇帝朱允炆允許的,或者說方中愈和皇帝商量好了是放出來的訊息,而一些不讓傳出去的也就不會傳出去,除非他有更大的能量能夠瞞過錦衣衛和宮中的其他人。
後宮之事太多的人不會去管,也不會去牽扯其中,因為那樣可能會丟掉性命。
所以他們都很謹慎,至少要把自己手中的事情摘得乾乾淨淨。
圈子嘛,建文皇帝朱允炆也都知道他是孤家寡人,雖然這一段時間變得比之前要好,這幾年也因為自己的仁慈和真正的寬大胸懷獲得了不少人的支援,可他也知道大臣們還是有自己的圈子的。
這一點他並不反對,但也不會去支援那些人可以做,只要不形成黨爭就好。
黨爭不會是一件好事,對於一個帝國來講,如果朝廷裡出現了一派或者是兩派,甚至是更多的人,只要他們互相扯皮,那麼這個國家的外交軍事國防民生,所有的一切都會一塌糊塗,甚至是說大家都會集中自己手中的力量對對方加以打擊,而不是集中力量來解決朝廷所遇的危機,解決帝國所遇到的各種麻煩。
如果黨爭真的出現的話,那麼可能今天就會有大臣被彈劾,明天就會有大臣被下大獄,然後被流放,甚至是某些重要的大臣,還會在某一天死在了黑夜裡。
在也查不出來到底是什麼情況,雖然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卻沒有辦法去解決,因為你能用的手段我也能用,既然大家都一樣,那麼這些事情也就不是事情了。
只是無辜的人依然無辜死去的人就此死去。
所以建文皇帝朱允炆一直都在排斥這種情況的出現,只要稍有苗頭就會掐滅,現在他們雖然有了一定的圈子,但只要不會形成當真,那麼就在允許的範圍之內,再加上太子的名位,早早就是定了的,只要太子不犯大錯,基本上帝系一脈就會傳遞下去。
也不會因為奪嫡之事而使朝廷動盪,現在百官們所做的事情就是加大大明律的完善和普及。
大明律早早的被制定,一直都在被修改,但更多的原則是被補充,只是普及度,並沒有他們之前想象的高,主要原因就是百姓們的文化水平不太高,也就是說對於這些嚴苛的律法,他們根本就不知道該如何遵守。
所以原來教育一直都是重中之重,國子監擔負著整個帝國的教育事業,從孩子的入學更大年紀的鍛鍊,甚至是深入高等學府,再到最後由各個部門組建的國家學院。
總之這一系列走下來花費了大量人大量的精力,朝廷的財力。
還好現在已經有了一些進步,至少朝廷現在慢慢的有了越來越多的大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大量的工坊,會社,甚至是像廖氏貨棧那樣貨通天下的貨棧也出現了不少。
朝廷的高官們也在不斷的學習,他們不願意自己被淘汰,也不希望年輕人們很快的超越他們,如今朝廷已經不斷的在鼓勵生育,甚至是江上的金額,已經超出了一個家庭1到2年所掙的錢財。
可是效果依然不太明顯。
但只要努力去做,還是能夠出現一些好的結果的。
想起這些建文皇帝朱允炆就有一些頭疼,畢竟能夠承包到他的預案上來的基本上都是重大的案件,是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