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在任何一個時代,金錢都是重要的一環。
這件事情對誰來說都不是一個簡單的事兒,而只要這件事情發生了,那麼處理這件事情的人就不得不抓緊時間來想好解決辦法。
建文皇帝朱允炆在聽說大明北洲的事情之後,第一個反應是高興,第二個反應卻是傷心,因為他實在是沒有辦法。
高興是因為在他的統治下,大明百姓生活得越來越好,當然還有一些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也是時代的侷限性。
他已經在努力的改變了,至於最後能夠改變多少他也不清楚,不過有一點他是知道的,那就是他在努力做這些改變,也在督促著手下人在做著。
這一段時間他在看宋史,皇帝在看史書,並不是一個好兆頭。
或許這個時候皇帝正在拾書裡面尋找對付大臣的方法,畢竟能夠讓皇帝作為老師的只有以前的皇帝。
其他人可以接受,皇帝之十可以接受皇帝技巧,卻唯獨帝王之術,只有前人能夠教。
建文皇帝朱允炆知道宋人的朝堂上,黨爭是時時刻刻都存在的那些人,打著是大義的名號,對內約束皇帝,約束百姓,卻偏偏不約束他們自己,甚至是在某些情況下他們寧願做出賣國奴役般的行徑。
指望那些人保家衛國是肯定做不到的,這也是建文皇帝朱允炆這一段時間來最深的感受。
那些人講道理都能夠說得道貌岸然,甚至是總有一套大道理在等著皇帝,現在建文皇帝朱允炆也有這種感受,他自己的朝堂上有沒有這樣的人呢?
那些人現在又是什麼樣的位置,是不是也當著他的面一套在背後又是一套呢?
想的多了嘛,自然會頭疼,建文皇帝朱允炆每次頭疼的時候都會想起方中愈,他知道那個年輕人或許能給他一些不一樣的答案。
所以把方中愈召進宮來也是現在他的打算,可是沒想到方中愈居然給了他這樣的解釋。
“朕知道,不過你不是說了嗎?如果真的是殷商故民,那麼它和咱們就是同一血脈的,這樣的話只要秉持著華夏文化,可以讓他們很快接受。
解縉不是在大明南洲搞研究嘛,把他也送的大名北州區如果真有這樣的人讓他去說服一般就可以了,想必,他也非常得意在這件事情上做出更大的功績,如果他真的能夠在這件事情上做的更好這樣,朕可以獎賞他,甚至是准許他,迴歸大明國土,在朝廷任官。”
方中愈倒是沒有想到建文皇帝朱允炆已經想到這個地步了,只是錢確確實實對於他們倆來說都是一個問題,就算是如今有辦法來解決,那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陛下有此心倒也沒什麼問題,只是後續的事情又該怎麼做呢?”
方中愈微微有些皺眉,畢竟他其實也一直都在考慮這些事情,可是有些事情發展的,據他的估算有些差錯,現在可以說是花費時間在解決這些問題。
“這件事情可是正在問你的,畢竟當初是你出的這個主意,現在他們做到了,這也得希望你能抓緊時間處理好,相信你也會有更多的辦法。”
建文皇帝朱允炆說得是那樣坦然,他也知道如今他變得懶惰了些,更多的是在自己的事情上努力,比如說學習更多的是學習更多的知識,然後在皇家軍事學院裡將自己老師的職責做得越來越好,教授出更多的人,這幾年來他手下出的學生已經不少都在軍中任職了,甚至是還在南方,開始嶄露頭角,畢竟為所知的改變,需要更多的人才。
“陛下方法不是沒有,只是現在這樣做,不知道陛下能不能接受。”
“說說看。”
建文皇帝朱允炆饒有趣味的看著他。
他也想知道方中愈到底想出了什麼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畢竟如果按照朝廷現有的打算,很多事情是根本做不到的,現如今朝廷的財政稅收支援養軍,養民已經花費了不少了,如今各方面都需要花錢,要是再把其它事情做好,還需要花費更多的錢,這些錢從哪裡來呢?又怎麼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不侵擾百姓和朝廷來把這個事情做好。
這都是需要時間的,而這些時間恰恰是現如今朝廷不需要的,朝廷需要的就是錢。
五年計劃實在是太過龐大了所以現在都不敢規劃的那麼遠因為規劃的越遠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就越多所以他們不得不打定主意把計劃縮短,先計劃眼前的事情。
“移民。”
方中愈說了一句,這是目前他能想得到最好的辦法。
“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