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總裝備部,掌管天下兵馬。
其他部門也都做了具體的拆分和集合,比如說新組建的宣傳部,如今正式成為朝廷的大部門之一,主官升任正二品。
各個部門的主官有升有降,但最後一集讓整個部門開始出現了一個條理化的安排,那就是所有人都在各自的部門,你能夠調整到合適的職位。
國子監一分為二,首先國子監大學成立,成為第一個培養帝國官員的場所,在這裡學習的學生不僅僅有那些之前在國子學的學生,還有個地府的官員,隔一段時間他們就必須來到京師,參與政治的學習與相同的官員進行交流,甚至是聽從朝廷大佬們的講課。
國子監的另外一部分分為帝國教育部,開始主管天下教育,陳老大人親自擔任部長。
接下來的時間他們將會以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整理好各自部門的事情,其實這樣分割的方案還是有一部分人反對的,不過大部分官員是同意的,畢竟增加的部門越多,成為部門大佬的機會也就大大增大了,也就是說他們以前可能熬到死才可能熬一個正三品,甚至是廉政飾品都熬不到,但是如今將了這麼多的部門,就需要更多的主官。
那麼越來越多的人就有機會參與整個職位的競爭。
這些對於那些並不在官場上有所作為的人來說並不是什麼大訊息,但是對於那些一心想要往上爬的人來說,那就是一個大訊息了。
朝廷官員們褒貶各異,但最終還是選擇了接受,畢竟如今有著大明律作為保障,就算他們真的做了一些什麼事情,還得依靠大美女來處置,皇帝如今也在不斷的強化大明律的作用,至少建文皇帝朱允炆已經在考慮了,如果以後他不注意這些是不是會成為昏君,所以更多的希望有一套行為準則來嚴格要求自己。
方中愈並沒有直接的參與這一場大辯論,因為她知道有些事情不適合他出面,建文皇帝朱允炆心裡也清楚,這是一場從上到下的變革,那麼只能由他自己親自來推動,而不是由其他人來做。
各大都督府的人對於這一切其實是心知肚明的,皇帝之前擔任皇家軍事學院院長並且親自授課,已經表明了這個意思,如今收歸軍權到中央。
他們反而是更快的執行這樣的命令,畢竟北方邊境的事情已經明確的表示出了,北方大營所採取的一系列操作都是有益於整個軍隊向前發展的,所以各地方開始接受整編。
所致,在大城市的整編開始了,至於那些小地方的猥瑣,如今還處於衛所和徵兵兩個不同的渠道進行著,畢竟朝廷還不可能把餅攤得這麼大,還需要時間來完善這一切。
最開始還有人擔心,如果是這一番改動太過龐大的話,恐怕會引起一系列的變化,甚至是動亂都有可能,但是執行起來的時候卻發現下面的人更有動靜了,道理非常的簡單這樣的改革部門越來越多,也就意味著需要的崗位也就越多,或者說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在原先部位上需要三個人,那樣的崗位恐怕就只需要一個人就能完成的,這樣大家也不會互相扯皮甚至推諉責任,反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上來講,這樣才是能夠更好的精簡人員的。
增加部門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做專業的事,所以各個部門再加上已經有了將近五年的改革時間,每個部門都已經習慣了他們更加直接快速的領導,而不是像之前還不不得不去揣摩上司的意見,然後再去做事情。
更重要的因素是朝廷的官員們他們現在已經看到了,結果跟以前不一樣了,如今就算是他們在朝廷的主要部門幹不了太多,還可以離開朝廷前往各地的封地。
如今朝廷和地方土司之間的關係越來越融洽,當然更多的原因是因為大明越來越強大,軍隊的戰鬥力越來越強,威懾之下那些同事們就算有一些其他的想法也不得不認了,所以這些官員們只要出去和那些土司打一番交道,在地方上任職1到2年,回來就是一番大大的資歷,可以做很多的事情。
再不濟可以申請參與探索隊去處理那些未知的事情,或者說去嚴進的三國前往做使者,甚至說如果以後朝廷佔領了那些地方,他們還可以在那裡擔任地方官教授那裡的華僑血脈學習重點與文化,傳播炎黃之時。
甚至是去大明南洲去兩位王爺,一位侯爺的府上擔任組員,也能夠讓他們在地方獲得財富與地位,畢竟那裡地廣人稀,是需要更多的官員參與治理的。
如今淘金熱已經開始興起了,至少在大明南洲有金礦,大量的金礦可以揀到金礦,這樣的訊息傳來之後,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離開大明南洲,所以各地的船廠開始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