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報的規格比遜志報大一些,內容也涉及的多,版面的設計也還在慢慢探索中。當然,關於採稿這也是中愈的想法,他可是花了大氣力,才慢慢培養出來了大明朝廷第一批記者,雖然只有幾個人,但是他們終於能去採訪,還寫出一篇稿子了,不是嗎?這才是做事的樣子。
民間的訊息傳得是最快的,聽說皇明報社還給陛下和接受採訪或者直接供稿的眾位大臣一部分稿費,當銀子專程呈送至陛下面前時,陛下還欣然接受了,看見陛下接受了稿費,那些大臣也就收下了,雖然不多,但也是本事掙來的不是,這也讓那些崗位沒油水的官員的心思活絡起來,這好像也是一門生財的方法啊。
人們不禁想到,陛下難道改行了?這皇帝不做了,改做作家了。當然,這話他們可不敢大聲嚷嚷,心裡想想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大明報帶來的熱乎勁一直沒有散去,報紙上印的大明報這三個字還是當今聖上親筆所書呢,人們已經發瘋了,這可是真跡啊,雖然是印刷的,但這是首刊啊,有心的人已經在收購了,但是買的人多,賣的人少,這東西,留在手裡,保不準哪天,它就升值了呢。
自從大明遜志報和大明報在京師流傳後,人們發現自己的身邊多了些志同道合的人,大家有了共同的話題,各個對國家大事都有看法,說的是頭頭是道,連家裡的吵鬧,鄰居間的紛爭也少了許多,這讓那些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還頭疼的官吏大為奇怪,怎麼突然大家都好像翩翩君子了呢,再這樣下去,自己就得捲鋪蓋滾蛋了。
在朝廷大員中也發生了類似的現像,大臣們發現,直接把事情寫出來讓大家看,比光靠兩張嘴去說,或者讓別人去猜測要好得多,要方便有效得多,當然有些話還是預設比較好,拿到檯面上說就有些那啥了不是。
錦衣衙門的態度很曖昧,物資都送過來了,但是餉銀卻沒有撥下來,陛下雖然從內庫裡拿了一部分出來,但是杯水車薪,做不的大事。中愈想到,難道是秦大人有意為難,畢竟他的態度不明。
中愈心裡也清楚,對於錦衣衛來說,他是個外人,是沒有基礎的,畢竟錦衣衛屬於軍事組織,沒有人支撐,是混不下去的。現在的他依靠的是陛下的威望,跟他自己沒有關係,他那點名聲,讓老百姓高興高興還可以,要想在軍隊裡吃得開,那還得靠本事。
選人的條陳已經交上去了,今天應該就會批下來。
下午的時候,錦衣衛出征集令,後日上午在錦衣衛校場遴選北鎮撫司精銳,願者可參加,令旨一到,各大直衛都沸騰了。
具體的條陳也發下去了,府前衛裡,錦衣衛徵集令,燕逆不法,北軍肆掠,京師動盪,為保家國,錦衣衛招軍入伍,凡有特長者或有志報國者,可在錦衣衛報名點報名,一經選中,待遇從優。錦衣親軍都指揮使司令,大明建文四年正月二十日。
“去嗎?”一大群親衛圍著最新的徵集令看,推推嚷嚷的。
“要去你去?反正我不去。”
“那我去了。”想法多多,機會擺在眼前,就看抓不抓得住。
與此同時,民間各大鬧市口,都有佈告,圍觀群眾特別多。方良曾來問過,如此大肆宣揚,怕是讓奸細知曉,我們太過被動,不利於開展工作。
中愈告訴他,就是要讓那些人知道,他們知道了就會有動作,他們動了我們才有機會啊,況且這也是檢驗我們能力的時候。
還有一個原因是,他要做給那些大臣看,他們很多人對錦衣衛的記憶,還停留在當年洪武皇帝時的亂臣,所以中愈要讓他們知道,他手下的錦衣衛北鎮撫司跟以前的不一樣,但是不是真的不一樣,那就不一定了。
大明報依舊是兩天一發,自從發刊以來,銷量就不低,把鄭左書坊忙的是不可開交,現在他們負責大明報和遜志報的印刷,分發,如今已經賺的是盆滿鈸滿,鄭掌櫃笑得嘴都合不攏了,不過更高興的是作坊裡的工人,現在他們這段時間掙的銀子都快比得上以往一年的薪銀了,對自家掌櫃是愈發尊敬了。
這可是讓之前不願跟中癒合作的書坊眼紅死了,這種情況在中愈調進錦衣衛,如今又印製大明報之後,就更加後悔了,可惜的是,沒有後悔藥吃。
其他幾家掌櫃的一碰頭,沒有解決辦法,現在中愈風頭正盛,他們背後的關係哪有中愈背後的關係硬,沒辦法,只能組團到鄭掌櫃這裡說情。
鄭掌櫃在客廳裡見了幾位掌櫃,“鄭掌櫃啊,你看,咱們都是同行,那個,現在鄭左書坊做的這麼大,是不是,咱在合作合作,讓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