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中愈很高興,是真正的高興,見了皇帝,朱允文這樣說,他也並不覺得是在試探他,況且他們倆之間的關係也沒有那麼複雜,甚至可以說沒有方中愈就不會有建文皇帝現在也不會有這麼好的狀態,整個大明帝國也不會發展到如此的地步,他心裡都清楚,所以才會在這個時候表明自己的意見。
對於整個帝國來講,所有的事情都恢復到了一個相對比較平和的狀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所有的事情都有條不紊的進行著,當然還是會有一些瑕疵,這是整個帝國發展中所面臨的一個巨大的挑戰,畢竟人口越來越多所創造的問題就越會越來越多。而裡面所有人參與的程度不一樣,自然會引起利益分配不均,最終會帶來各種各樣的麻煩,好在現在朝廷漸漸的堵上了那些漏洞,讓更多的人開始按照規矩來,大明帝國的律法普及度越來越高,畢竟百姓們知道朝廷依然是那個嚴格的朝廷,如果他們不按照規矩來的話,朝廷是可以保護他們的。
讓更多的百姓懂得道理,這是漸入皇帝,朱允文覺得自己做的最正確的一件事情,在太祖高皇帝時期,百姓們對待朝廷的態度還是畏懼的,害怕的,甚至有官員去問他們,他們也會唯唯諾諾時不時下跪求饒,但是現如今如果朝廷的官員沒有確鑿的證據,沒有真正說的服其他人的道理,他們要是強迫那些百姓們下跪磕頭的話,可是會被上級責罰的,甚至那些百姓們如果真的有心向朝廷上級上告的話,基本上朝廷一定會處罰那些官員。
這是一個非常正常的事情,畢竟現如今大明帝國所推崇的是讓更多的百姓健康快樂的生活,只要他們努力付出,就會得到朝廷相給予的回報,這是一個非常明確的事情,如果他們連這件事情都沒能保證的話,現如今大明朝廷也就太沒有用了。
方中愈立馬向建文皇帝,朱允文謝恩,建文皇帝朱允炆點了點頭就沒再說話了,這個時候他也知道方中愈是真的想要回京師,如果方中愈這個時候還推去的話,他倒要考慮考慮方中愈到底是怎麼想的了,畢竟對於整個帝國來講皇帝朱允文非常的清楚他該做些什麼,在這個時候他遠離京師,已經表明了一些態度,自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老老實實的,如果真的出了什麼問題,那也就意味著有些人早已經不向著他了。
人心是複雜的,建文皇帝朱允炆早就明白這個道理,只不過這些年來大家用政策用法律用規則把這些人性的複雜限制起來了,讓更多的人在規則內行事只要他們遵守規則,遵守律法,最終還是會允許他們那樣操作的,這也是現如今他們因為借用皇帝朱允文這樣做而選擇支援他的原因。
方中愈什麼都不考慮,立馬就答應了,自然是因為方中愈真的想回京師,也就是說如果他真的要當著建文皇帝朱允文的面考慮一番才說出自己的結果的話,也就意味著,說不定這個時候他有其他的想法了,這自然是不好的。
天下的百姓早就知道方中愈要有孩子了,即將成為一名父親,很多百姓們都歡呼雀躍,特別是離京師近的那些百姓,因為他們是最早享受這一項政策所帶來的福利的,畢竟朝廷的那些政策更多的時候有利於最開始得到這些政策扶持的地方,離京師越近,他們所說的政策也就越好。
他們是最先獲得這一番利益的人,自然對於提出這些政策和大力推行這次政策的人表示感激和感謝,方中愈自然就是其中之一,也許離他們最近的是做這些事的官員,還有一些大商人,大地主們,可是他們清楚,如果沒有錦衣衛的存在,沒有見皇帝朱允文所支援的大明朝廷這所有的一切都不會存在。
所以他們是更加的歡呼雀躍,因為他們自己是一名父親,一名母親,如今看著自己的大恩人有了自己的後代,他們自然是更加的高興,甚至有不少人還暗自替他祈福,希望方中愈能夠生出一個乖寶寶來。
方中愈也確確實實擔心自己的妻子,畢竟這麼長時間他沒有陪在他身邊,就算是因為公事也不應該如此,只能遠遠的祈禱不會出什麼問題。
對,對於他來講很多事情還是依靠自己去做,朝廷現在所記憶的一切都是在之前他應該面對的大明帝國,從最開始到如今這種狀態下,有太多太多的事情與他有關,他必須要保證所有的事情就和他一樣,在之前他能夠做出的事情做得更好。
方中愈的高興勁兒是身邊其他人能夠很快地感受出來的,畢竟陪在方中愈身邊久了,他的那些親妹妹也都瞭解自家大人是個什麼樣的人,不管是錦衣衛的人還是當初方家的人,如今留在他身邊的人換了一波又一波,畢竟有更多的人離開了方家去了更遠的地方,或者說僅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