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所以後面的那一群人就是這件事情的重心,只要他們能夠完完全全理解的話,接下來很多事情都會變得更加容易做。”
方中愈也不得不認可這些年來不僅僅是他手下的那些人,還有他參與的事情,甚至是建文皇帝朱允文參與的那些事情,終究都會落實到這些商人身上,因為他們走南闖北看到的多,同時也不得不將自己的技術和因前向4周傳播,只有這樣才能讓大明帝國處處都有這樣的光景存在。
不管之前那些人抱有什麼樣的目的,這一次他們一定會收穫滿滿,朝廷也不會拿走他們所有的,只是會讓他們讓更多的賦稅和收入就給帝國。
“正是因為如此,朕才帶著他們來,太子留在京師想必想法也會更多,雖然朝中的那一群老臣,不知道會出些什麼主意,可是隻要不太背離帝國的政策,所有的一切都還是可以接受的。”
皇帝心裡很清楚,當年的全力爭鋒如今已經慢慢的轉回地下了,不再像之前那樣針鋒相對,不管是他自己和這些臣子之間的交鋒,還是臣子與臣子之間的交鋒,都剋制在一個相對比較小的環節,大家不管做什麼都不會影響到帝國的正常執行。
朝中所有發生的事情不會完全瞞住建文皇帝,朱允文皇帝自然也有不同的渠道來源,除了錦衣衛以外還有其他的,比如那些站在他這邊的勳貴,自然也會將所有他們知道的東西上報給建文皇帝朱允文。
朝中的人這麼多,終究還是會不太喜歡方中愈的人存在這樣的人大多是思想相對來說比較保守的人,他們並不希望朝廷做太大的發展,應該一步一步慢慢的走,當然同時他們認可方中愈之前所謂大明帝國作出的貢獻,可是這並不能就允許放東西肆無忌憚的做著一些事情。
“陛下咱們心裡都清楚,有些事情並不是咱們想象的那麼簡單,所以很多事情都要從長計議,您之前所擔心的那些現在正在慢慢緩解,您沒有看到的朝中也依然會有人看到黃明軍事大學所承下來的那些計劃和線報,並不是所有的都有用,畢竟有不少都是學生們的奇思妙想,他們的軍事閱歷到底有多少,現在學校能交給他們的,到底能讓他們真正的理解的有多少都沒有辦法去界定,除非能讓他們真正的走上戰場,讓他們在戰場中完善這些計劃,那才是以後可以用的。”
紙上談兵是這些人用的最好的事情,這些年來隨著知識面的越來越廣,他們似乎也認為很多知識都已經落後了,所以不斷的為自己宣傳造勢,可是京師那些有能耐有經驗的戰將們心裡都很清楚,如果真的按這樣指揮的話,一場戰役絕對會大敗甚至付出非常龐大的犧牲。
整個帝國所做的那些事情,從一開始的時候就需要有人去填補各種各樣的空缺,因為每一個漏洞都需要有人去想,每一個步驟都需要有人去做,踏踏實實幹下來,才會讓他們在整件事情中不出現任何差錯。
“朕知道,所以那些學生如今更多的都是往更遠更偏的地方派去,如果他們沒有真正的經歷過苦難,沒有在戰場上走一遭的話,更多的是不適合走進超級中樞的,就算是為太子培養人才,也需要抓緊時間讓更多的人在這上面停留。”
建武皇帝朱允文很清楚,如今他手中的人才是夠用的,只是接下來如何為大明帝國如何為太子留下更多的人才,那才是他要考慮的,雖然他的年紀還並沒有那麼大,太子也不會這麼早的登機,可是整個帝國的人才階層還是要連得上的,總不能出現誕辰,那樣的話對大明帝國是非常不好的。
“真是因為如此正在不斷的擴大規模,雖然這些年來招收了不少的學生,可是讓他們真正的覆蓋這龐大的國土根本不夠,不管是基層官員還是高層的軍官都需要培養沒有戰爭的心理,讓他們達不到那個精氣神的。”
皇帝朱允文比任何人都清楚,這所有的事情的存在之前他自己恐怕也有過這樣的想法,如果不是因為身份的限制,恐怕戰場上也會有他一個位置,至於自己能夠走到哪一步,見我皇帝朱允文並不確定。
兩個人所討論的都是軍國大使,而這是他們與其他大臣之間的分歧,方中愈這些年來很少發表意見,就算是發表意見也是說給建文皇帝朱允文一個人聽,並不會影響到其他人,所以那些人也沒有覺得方中毅在這上面有過多的干涉,畢竟將自己手中的事情交給手下人去辦,即使偷懶的好方法也是避免出現紛爭的方法。
在所有人都不確定這件事情是好是壞的時候,總有人要走出這一步,方中愈就是那個是錯的人,他手下的人不斷的幫他試錯,而他去總結,畢竟提出經驗和最後按照事情去做是兩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