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起來還是非常容易的,對於他們這些人來講,這些年來所發生的一切都是之前所能夠想到的。
建文皇帝,朱允文和方中愈兩個人的默契,可不僅僅是在朝政的處理上,更多的是在一種政策和大局觀的把握上。
這些年來建文皇帝朱允文已經成長了很多,所以很多的套路當他見得多了之後,就會明白事情,就會朝那個方向上發展。
手底下的臣子也非常的清楚,現在的他們恐怕已經忽悠不了皇上了,和當年的那些官員相比,現如今他們的生活已經過得非常的好了,當然同時又會帶來很多的制度。
建文皇帝朱允文也清楚的知曉,方中愈這些年來所做出的努力,都在限制著官員的權力和皇帝的權力,就好比如今他不可以像之前一樣隨隨便便的懲罰一個人,甚至也不會像之前一樣說殺人就殺人。
這件事情也是在太子向皇帝陳述,這樣的事情之後,他才意識到的,是啊,這都好久了,他再也沒有像之前一樣亂髮過脾氣,甚至胡亂的對某些人進行懲罰。
也就是說這些年皇帝朱允文在這樣的事情的處理之下,已經慢慢的養成了這樣一個習慣,那就是在做某些事情之前考慮的非常清楚,隨著年齡越來越大,ta也能夠明白太祖高皇帝當年所做的那些事的最終結果。
有些事情不是他想要的,但卻必須由他來做,結果是好是壞難以把控。但只要方向是好的,那麼所有的一切都能夠繼續下去。
“怎麼樣達到你之前所考慮的想法了嗎?”
方中愈之前考慮了很多,這只不過是其中之一交趾故地,自然還在研究之中,可是按照他的想法自然要做更多的事情,否則的話現如今這種狀態都是白白浪費的,既浪費錢又浪費人。
“陛下,初步看來,算是達成了一定的效果,至少咱們的人已經佔領了那裡,不過接下來最重要的還是治理,如果治理還做不好的話,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浪費掉了。”
當初方中愈提出來的時候,建文帝朱允文就選擇了知識,對於這一切他並不反對,只要不是頭腦發熱,隨隨便便搞一些,然後將整個帝國拖下泥潭,他是支援方中愈做這些決定的。
所以在之前當聽到方中愈的那些策略之後,他的想法和方中愈完完全全合在了一起。
這也是後來他做出那個決定的原因。
交趾故地距離朝廷復地太遠,而且地形獨特,既有山也有水同時對於朝廷的兵員也有很大的考量,全國公要不是之前一直保持著兵備,根本就不可能做到現如今的這種狀態。
“那你想怎麼治理?”
這算是問政了。
這種情況在他們倆之間還算是非常普遍的,畢竟之前兩個人就有過多次討論,當然是關於其他事情,關於交址過去的事情,還沒有投入到那麼深刻的地方,畢竟在最開始建文皇帝朱允文也沒有想到會這麼快就達成了目的。
這些年來他們兩個人合作做成了很多事情,這也讓更多的人開始在整件事情中有一個特別重要的結果,那就是方中愈真的成為了建文皇帝朱允文的左右手,甚至是第1智囊。
這樣朱允文的身邊並不是只有方中愈,反而有很多很多的人,不管是通證司,還是後期為他準備的那些年輕人,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甚至可以說方中愈,恰恰喜歡這些人,讓這些人能夠幫助建文皇帝朱允炆獲得更多的訊息,熟悉更多處理好國家大事的紋路。
“陛下,具體的策略嗎?也就兩種,一是人口,二是文明,大明帝國的文化輸出其實已經非常的強了,如今只要朝廷派更多的人前往那裡,不僅是傳授知識,還有醫學,還有咱們的科技,總之各種各樣的東西都可以傳過去,當他們不斷的研究咱們的東西的時候就會更快的融合進咱們。
這第二嗎?就是讓更多的大明百姓過去,當然也要把他們的人口遷徙出來與咱們大明本地的百姓互相融合,甚至是通婚都可以,只要大家儘快的在種族上和民族概念上融合在一起,他們也會很快的,真正的認可自己是大明的百姓,再過數代人那麼就與漢家百姓無異了。”
方中愈給出的建議,建文皇帝朱允炆稍微思索之後就選擇了同意。
“雖然有些不太仁義,但是想來應該會很有效果。”
建文皇帝朱允文這些年來已經沒有完全的強調,仁義道德畢竟對於他來講他要為整個大明帝國考慮,如果只是他個人的話,他是十分反對做這樣的動作的,但是大明帝國最高的統治者,作為漢家百姓的族長,他必須要為漢家